颇喜欢作家迟子建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尤其是她描写故乡漠河北极村的那些文字。在作家的笔下,北极村的春花秋月、夏果冬雪,五彩斑斓,色调鲜明,既充满了烟火气,又富于迷人的诗意。
比如,她描写老家附近的山像个果品店,春天,最早能吃到碧蓝甘甜的羊奶子果,然后,香气浓郁的野草莓等着人去采摘,接着,水葡萄、都柿和稠子李次第登场,让人大饱口腹。
成熟的都柿不仅甘甜无比,而且能让人吃醉。有一次,作者欲罢不能,在山中吃了太多的都柿,结果真的醉了,以蛇行的步态摇摇晃晃回到家中,令同伴哄堂大笑。
又如,作家描写冬日白桦林的月夜和雪野,“月光洒在白桦林和雪野上,焕发出幽蓝的光晕,好像月光在干净的雪地上静静地燃烧,是那么的和谐与安详。”冬日月夜白桦林与极北雪野静美如斯,今人陶醉。
故乡往往是作家创作的原点,因为它给予了作家最初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灵感。故乡也往往是作家的写作向纵深开掘的基点,使之升华,并创造出一个丰富深邃的艺术世界。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中,许多人物演绎悲欢离合就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它对应的大致是山东高密市东北的几处街镇乡村。莫言以故乡为原型,用文字构建起了一个神奇的文学乌托邦,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百年沧桑。
他在荣获 2011 年茅盾文学奖后表达了自己的宏愿:“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作家用文字建构精神的原乡,画家用画笔勾画心灵的故乡。
不久前,我去中华艺术宫观赏“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感佩两位大师饱经磨难、矢志不渝,为油画中国化、国画现代化作出非凡贡献的同时,忽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吴冠中先生画作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是他用心描绘的江南风物与景色。
回家后立刻网购了《我负丹青》《吴冠中散文精选》两书,阅读后明白了,吴冠中原来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江苏宜兴,故乡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茂密的竹林、青碧的桑园哺育了他的童年,也给予了他终生的情感滋养。
上世纪 50 年代他留法学成归国后,由于无法在油画人物领域施展身手,便从他崇拜的鲁迅先生及其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
“我想我可以从故乡的风光入手,于此我有较大的空间,感情的、思维的及形式的空间。我坚定了从江南故乡的小桥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60 年代起我不断往绍兴跑,绍兴和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
他第一次去绍兴采风,找不到招待所,被安排住进了鲁迅故居,估计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享受到这一待遇。他走遍了绍兴市区和郊区的大街小巷,坐船去安桥头、皇甫庄,爬上演社戏的戏台。
以后,他又去苏州、去昆山周庄、去安徽宏村,同样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双燕》、《狮子林》、《周庄》、《安徽宏村》等一幅幅优秀的作品从他的画笔下不断涌现,蕴含乡愁,又有独特的审美视角。
这些作品以写生为基础,又突破了写实的窠臼,多以筒约抽象而又不失形象的点、线与色块构图,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抒发生命内在的张力与情调,画风清新奇崛,耐人寻味。
远山近水皆有韵,心灵故乡妙笔成。
本文插图为吴冠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