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写在《三中记忆》编撰发起之时

2023-12-06     渭南文坛

原标题: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写在《三中记忆》编撰发起之时

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写在《三中记忆》编撰发起之时

巍巍元象山,悠悠母校情

一一写在《三中记忆》编撰发起之时

文·侯春元

登上南塬,向南眺望,横亘东西的秦岭逶迤起伏。此处所能看见的秦岭的最高峰——二郎山,就是玄象山,清朝为避皇帝玄烨名讳,改称元象山。而我们的高中母校就座落于秦岭北麓延伸的这片台塬上。因为学校东开的大门正对着元象山,好似开门即可将大山迎进校园。学校与元象山遥遥相对,相互守望,学校的创始人安均之先生为校取名象山中学。

从私立象山学校到渭南第三初级中学成立,从阳郭高级中学到阳郭中学被撤并,"三中″即"象山中学"走过了六十年的漫漫历程。

今天,一群"三中″学子决定编撰一部怀念母校的书,暂名《三中记忆》,旨在感恩母校,记录青春。

为什么要感恩母校?也许有人说,如果让我在清华附中读书,一定能取得比现在更大的人生成绩。这说明母校耽误了我,还要感恩母校?理论上这是个小概率事件,但为什么没有出现?是因为这个"如果"实际不成立。漫说没去清华附中,连华清中学您也没进去,您和我一样就在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中学就读。人本世间一尘埃,随风落地自有处。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不以当事人的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这样,你也要感到幸运,因为不是所有的初中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过去有推荐上高中,就是在今天,初升高还五五分流。

一九七七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三中″才迎来了建校以来高考升学的首个丰年一一七名学生被高校录取。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师资,为什么七二至七六级的学长少有进入高校深造?是我们比他们聪明?还是他们没有我们勤奋?非也,其地同,其时异也。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生逢其时。再设想如果没有母校这个学习场所,没有老师的悉心教授,凭自学能考上大学吗?即使你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进入社会生根、开花、结果,你能从人生的根基中抽去高中这一层吗?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进步的时代,感谢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感激为我们提供转变平台的平凡默默的母校,感恩为我们的转变给予根本帮助的恩师。

如今母校走了,再也见不到了!作为深受其恩的学子,我们更应该追忆她的过往,她的辉煌,让后人还能"看"到她,想起她。

为什么人们总能想起高中?

"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谁人不忆芬芳的青春?那清纯的心灵,那圣洁的情感,那鲜花初放的美好时光,那毫无功利的友谊,那尚未入世的无忧无虑……当我们爬过荆棘,涉过险滩,度过不堪,步入"只道天凉好个秋″的人生季节时,再回头,有无以言表的钦慕、留恋和感慨。每每同学相聚,中学的学习生活总是绕不过的热门话题。

如果说初小是人生的懵懂阶段,那高中就是情智的开启之时。尽管稚嫩,尽管羞涩,甚至无理,然自我意识觉醒,情窦初开,青春绽放,任谁也无法不绚烂。那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那嬉戏追逐的欢快,那运动场上的飒爽矫健,那做事的洒脱与不管不顾——历历往事,犹在眼前!

我与"三中″渊源较深,父子两代为师为徒长达七年,亦校亦家,家族四人在这里读书,牵头这个事情责无旁贷。

本书主编张娟学妹作为"三中″子弟与学子,亦是渭南出名作家,数年来为此积累了一定的文稿与史料,完全可以肩负起编撰事宜。而学武、兴武等学友最早鼎力资助,接着又有十来位校友,不辞辛苦,赶来聚会,共商书籍的编撰诸事,使得这个事情得以正式顺利启动。另自致校友书发出以来,反响强烈,各年级校友联络不断,使我等深受鼓舞!致谢的同时,亦承诺:我们必将竭尽所诚,把前期的事情做扎实,争取编出校友们满意的母校史书。

再次热忱希望广大"三中″学友,撰文写诗,作画题字,捐款襄助,鼓呼献策。相信,众人拾柴,苦乐与共,八仙过海,百花争艳,使得《三中记忆》早日与学友见面!

象山巍巍,矗立天地。母校情深,悠悠长存。《三中记忆》是说给母校的情话,是唱给自已的恋歌。

作者简介

侯春元,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杜桥中学退休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临渭区作协会员。

来源:三贤文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14bcb0063d1c5924f0e836dc1c1db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