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身在职场,我们也应该看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怎么说,因为语言稍有不慎,就会犯了别人的“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职场沟通中,必须学会顺人情、说好话,而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一个朱元璋从前的穷朋友从乡下赶来,一直跑到南京皇宫大门外面,在他的苦苦哀求下,皇门官进去启奏说:有旧友求见。朱元璋说传他进来。他进去见到朱元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为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很高兴,就封他做了个御林军总管。
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另外一个穷朋友那儿,他心里想:同样是儿时的小伙伴,我也要去捞个一官半职。于是他也进见了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结果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了嘴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没等他说完,就大声说:“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一个做了大官,另外一个却落得个被斩首的下场呢?这就是同样的一句话,有人说出让人笑,有人说出让人“跳”的原因。第一位穷朋友懂得眼下的朱元璋和自己早已不是过去的朋友关系,只有用君臣关系的身份说话,才能投其所好。尽管隐约提到儿时不光彩的事,却没有伤害朱元璋的尊严。而仍然用朋友的身份直率地说话,尽管所说的内容相同,但后一位穷朋友却揭了朱元璋儿时的狼狈相,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可见,在与人沟通中,明白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怎么去说很重要。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这时,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5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之后他转过身,慢慢地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了男青年捡起来的第六枚戒指,关键是她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的言语博得对方的真切同情。“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却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对方巧妙地交还了戒指。试想,如果呵斥怒骂,甚至叫来警察,也可能会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饭碗”保得住吗?
可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不能直来直去,哪壶不开提哪壶。有时候,只有相对委婉的发问,才能化险为夷。
有的人说话时很少照顾对方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善意的发问,却在不经意间触到了对方的禁区,伤害了对方的自尊。所以,说话时一定要顾全对方的身份和隐私,不能以自我意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