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心灵和意识并不一样,它们的大小范围不同,就好比恒星的引力远远超出它的照明范围——在没有“光”、没有意识的地方,心灵中还潜伏着一些潜意识。心理学家们通过对梦的研究,证明了潜意识的存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释梦》里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他说“梦是欲望的满足”。这句话含有着丰富的含义,其中所说的“欲望”是指在白天被我们所压抑,从而没有被意识到的潜在欲望,它们潜伏于心灵之中。到了晚上,等我们的大脑进入睡眠之后,这些被压抑的潜伏欲望就会力求进入前意识,然后强行闯入意识里,形成梦境。在这个过程中,共有三个思想序列,分别是“潜意识”(Ucs)、“前意识”(Pcs)和“意识”(Cs)。在弗洛伊德晚期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进一步引申出来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
弗洛伊德(1856—1939)
什么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并非心灵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
“精神分析不能接受意识是心理生活的本质的看法,但很乐意把意识看做是心理生活的一个属性。”
如果我们把心灵比作一个恒星,那么意识只是它可见的发光部分,此外这颗星球还具有不可见的引力属性。哲学家们很早之前就已经察觉到人的心灵活动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提出了“意识”、“自我意识”、“绝对知识”等概念。哲学家们发现,除了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潜意识。
当我们说到意识时,需要明白,任何一种心理要素都不是永远有意识的。当我拿起一本书时,会形成视觉、触觉意识,可是当我放下这本书,并且专心干别的事时,对书的意识可能会被抛诸脑后——也就是说它门潜伏了起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潜意识”就等价于“潜伏的和能成为有意识的”意思。可是弗洛伊德不满足于此,他从哲学家们所说的“潜意识”中又区分出了“前意识”和“无意识”,并把后者称为真正的“潜意识”。
在《释梦》里,弗洛伊德说明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的区别,他说: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二者都同为潜意识;然而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我们把其中之一称为‘潜意识’,不能进入意识;而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前意识’......是能够进入意识的。”
简单的说,前意识系统就是介于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面筛子,它阻挡着潜意识通往意识的道路。当我们说“意识到”时,意味着对某个东西产生集中注意。但是我们的心灵中存在着前意识,它具有理性,能够对各种观念进行筛选,把那些被否定的观念瓦解掉或分散掉,使注意无法集中,观念不能进入意识、不为意识所察觉。直到睡眠开始后,这些被前意识阻止的潜意识才以梦境的形式流入意识里。
潜意识就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欲望,它的原则是快感;前意识则具有理性成分,它的原则是现实;意识则是部分的知觉到了本能的欲望——意识与前意识、潜意识的区别就在于知觉。
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分成“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为了说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又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概念——它们在本质上就是心灵的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所绘的示意图
在尼采的超人哲学中的,“本我”(id)用于指我们本性中非人性的东西,或者说隶属于自然法则的东西。因为人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他的本我其实还是动物——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动物,这毫无疑义。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讲:
“你们已经走完了从蠕虫到人类的道路,但你们身上有许多东西仍然是蠕虫。从前你们是猿猴,而即使现在,人也仍然比任何一只猿猴更像猿猴。”
作为“本我”的人其实跟动物一样,具有饮食男女之欲,内心深处隐藏着无意识的冲动,单纯的追求快感。因为本我属于潜意识领域,它未进入意识之中,因此当人进行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时,常常忽略掉了本我,而只看到由知觉系统发展起来的自我。自我的理性压抑着本我的欲望,对其进行筛选,只有少数的欲望才能进入意识中,并且通过迂回的方式来满足。而那些接近于禽兽的欲望,则一直处在最底下——在战争、癔症、癫狂、变态、冲动等情况下,它们才会发作出来。
弗洛伊德将“本我”的名字赋予心灵的一部分,并且说自我并非与本我截然分开,它的较低部分合并到了自我之中。自我就像骑在马背上的人,他试图控制着这匹烈马,用现实原则来取代快感原则,要求情欲在理性的规范内实现,这也类似叔本华所说的——理性是个明眼的瘸子,意欲是个刚强的瞎子,它们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走路。
除了自我与本我以外,人们还发现心灵中的一种奇怪的活动现象,那就是有些人身上具有自我批评和良心的官能,被称为“潜意识的罪疚感”。这种心理活动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阶段,可以称为“自我理想”或“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前意识(自我)对潜意识(本我)进行压抑、筛选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沉淀物,起着反相作用。它们告诉自我“你应该如此”、“你绝不能如此”等等。
例如每个人的本我都有着奥狄浦斯情节——想要取代自己父亲这种潜意识,自我把这种潜意识挡在了意识的大门之外,压抑着它。而这些潜意识对自我也起了一种反相作用,形成禁令的意识——“你绝对不能有这种想法”,这就形成了“超我”。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超我”与宗教图腾崇拜、教育灌输、风俗禁忌结合,形成了良心与道德,具有稽查作用。这样,自我就成了本我、超我与外部世界的仆人,它要压抑本我,又要受超我的稽查和外部现实世界的限制,常常会感到焦虑——这就是弗洛伊德晚年的焦虑论。
有三种焦虑压迫着我们
叔本华认为人被痛苦所包围,弗洛伊德认为人受三种焦虑压迫,分别是由外部世界引起的“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由“本我”力比多引起的“神经性焦虑”和来自“超我”严厉性的“道德性焦虑”。
我们惧怕深夜、不甘于孤独、害怕领导的责骂、恐惧于敌人的报复等等,这都属于“现实性焦虑”。它们因外界而引起,不断地折磨着我们的心灵。要化解它可不容易,因为现实世界不会迁就于任何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习惯,不然只得选择逃离,更换环境。
“神经性焦虑”的起因种类繁多,不过欲望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我们喜欢追求身体的快感,试图充当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的媒介,通过肌肉活动,使世界顺从本我的愿望。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焦虑也就时时常伴左右。意志坚定者能使自我成为本我的主人,不过大多数人经常是向本我献媚,变成欲望的奴隶。
尼采认为抑郁症源于一种内心不满,它表现为对过去的无端指责,对眼前当下的蔑视,以及对杜撰出的未来不幸感到焦虑不安。这种自寻烦恼的忧愁,无时不在诱发患者的不满和不宁,促使他选择自杀。治疗的办法是让患者意识到过去因时间流逝而显得虚无,未来因未知而充满变数,唯有当下的每时每刻才是真正的现实的——要过好当下。除了这种是源自于外部世界的抑郁外,还有一种源自于超我、道德的抑郁。
每个人都渴望被超我所爱,渴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得到道德的赞许。可是当超我仇恨和迫害自我,罪疚感将心灵包裹、良心的稽查作用发展得越来越严厉时,自我就会感到被压迫,发现自己处在极端的危险之中,当它发现自己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克服这种危险时,就会发挥死亡的本能来解除焦虑——道德与良心,有时候也是杀人的武器。
我们心灵的焦虑无法就是三个方面引起的,一是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影响、二是本我的欲望冲动、三是道德与良心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