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对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团结君了解到,已经5次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冯录召,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技术组副组长,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同时还是一名民革党员。
在这几次发布会上,冯录召对网友关切的问题和记者提问,进行了怎样的回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网友
鞋子会把病毒带回家吗?鞋底应该怎么进行消毒?
冯录召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或者接触传播,飞沫沉降到地面之后,鞋子就算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非常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对鞋底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即可。建议回家之后在门口换鞋。
网友
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测量哪个部位体温最准?检测仪在多人使用情况下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冯录召
体温筛检是此次疫情中筛查、排查可疑病例的一个手段,使用手持式的红外线测温仪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示数的准确。在不同部位进行测量,它的结果会有略微差别,这个属于正常现象。目前冬春季气温还比较低,手持红外体温监测仪在使用之前要进行校准,尤其是在测量从室外进入室内的人员,或者在室外使用测量仪时,建议测量衣服或者围巾覆盖的皮肤部位,比如手腕或者脖子,这样的话能使得到的数字更为准确。根据红外体温监测仪的原理,不需要接触皮肤就能测出体温,测量时测量者、被测量者也都佩戴了口罩,所以造成交叉感染的机率极低。
网友
空气净化器能不能滤过病毒?
冯录召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空气净化器,是由风机和过滤装置组成,风机是将家里的空气吸入,过滤装置是通过吸附把各种污染物过滤掉,再把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空气净化器主要适用于去除空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污染物,但是在产品标准里面并没有对病毒或者其他的病原微生物有杀灭率的要求。所以,空气净化器不一定能过滤病毒。建议一般情况下,家庭每日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可以通过自然通风或者机械通风,但是在目前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开窗通风时应该注意室内外温差大而引起感冒的风险。
记者
自己所在的小区或单元出现了疑似或者确诊病例,是否小区居民都是密切接触者?
冯录召
根据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第四版,密切接触者指的是跟病例发病之后有近距离接触,但是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比如,在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病例的人员,或者在电梯、活动室等同一场所内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娱乐的人员。因此,小区居民是不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要根据是否与病例接触,接触的方式、接触的时长、接触的场所等综合判定,不应该把全小区的人员都作为密切接触者。
网友
农产品在运输、售卖等过程中是否有附着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农产品买回家后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放心食用?
冯录召
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几率很低。蔬菜、肉、水果买回家后先用流水清洗。有人说是不是多放几天比较安全,我们建议新鲜蔬菜、水果不要放置太久再吃,暂时不食用的肉类要冷藏、冷冻,因为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可能变质滋生大量细菌,吃了之后反倒对身体不好。记得不要生食,蔬菜、肉类应炒熟吃,水果的话尽量削皮,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病毒在温度56℃状态下30分钟内就能被杀死,而炒菜等温度能达到100℃甚至更高。也要提醒大家,处理过后还是注意及时洗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是否经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虽尚待进一步明确,但通过将食物洗净煮熟,“饭前便后”洗手等方法可预防病毒经消化道传播。
网友
生活环境如何消毒?
冯录召
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现在有的地方比如车辆进小区或单位时,车辆轮胎都要消毒,或者对着马路喷洒消毒剂,这属于过度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不宜过度,还是要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风险。
网友
自己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或者楼里有隔离的病例,该如何进行防护?
冯录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被确诊之后都会到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会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确诊病例的家庭以及小区的公共区域都将进行清洁消毒,所以作为小区居民,无需过度恐慌,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无论小区是否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范,都会有感染的风险。我们在坐电梯时,或者走步梯时都要戴口罩,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打开一段时间能够让空气充分交换。在疫情终结之前,尽可能避免用手触摸楼梯的扶手、电梯的按钮、小区的社区公共设施物体表面。出门之后,一定不要触摸自己的眼睛、嘴巴、鼻子,要尽快洗手。
网友
医护人员在定点医院诊疗护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回家时会不会把病毒带出来?
冯录召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医护人员,即使是在隔离病房接触患者,都会按照严格的要求,经过科学防护才进入病房开展工作,经过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和院感防护手段,医务人员在离开病房和医院时都是不会携带病毒的,请大家放心。医务人员作为抗击疫情日夜奋战在一线最直接的战士,我们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网友
一次性口罩用完能不能用医用酒精喷洒进行消毒再重复使用?
冯录召
普通居民在风险比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比较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另外,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去给口罩消毒。
口罩的重复使用,还是要分具体的情况。如果是独处,比如在家里没有跟外人接触,可以不戴口罩,包括在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在小区里遛弯,在行人稀少的公园里散步,这些都不必要戴口罩。但是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包括商场乘坐电梯,去普通医疗机构(除了发热门诊)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就是一次性医用口罩。这种情况下,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还可以重复使用。对于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快递人员等等,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每四小时一换,但是如果出现了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记者
对于售货员、地铁的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等接触人员比较多的群体,如何做好防护?
冯录召
这些群体日常接触人员比较多,感染风险要比普通人群更大一些,所以要更重视防护工作,要准备好口罩这些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并且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在岗期间要规范佩戴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弄脏之后会导致防护性能下降,要及时更换。同时要注意手卫生,平常用洗手液或者流水洗手,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或者防护面罩这些防护用品。当然如果出现了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肌肉酸痛等等,应该立即停止工作,不能带病上岗,及时就医。
记者
随着返城潮的来临,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返城,这些人员是否需要隔离,如何隔离?有没有一些特殊的防护措施?
冯录召
用工单位要根据各地政府的要求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用工单位要制定预案,要建立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农村务工人员在返城之前要先进行体温测量,确认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可疑症状,如果没有症状可以正常返城,如果存在可疑症状的,需要等疾病痊愈后再返城。对于去过武汉这些疫情高发地区,或者近期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务工人员,如果还处在医学观察期,要等14天观察期满之后再返城。
返城过程中,也要注意作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时,要全程戴口罩,并且讲究手卫生,旅途中也要做好健康监测,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便查询。
务工人员返城之后,各个用工单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看是不是有可疑症状,如果有症状要及时隔离并且就医。开工之后,每日要对务工人员进行监测,尽量让务工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更多其他的人员。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这些人群密集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建议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如果在通风不良、密闭的车间内工作,上班建议戴口罩。
记者
作为有武汉旅行史以及从武汉过来到其他城市的人员,他们应该如何配合社区?作为普通的社区居民,在社区排查当中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有哪些配合的举措?
冯录召
所有的居民都应该积极配合社区的防控排查工作,尤其是在14天内去过武汉,有旅行史或者居住史的人员。我们建议:第一,要尽快到所在社区或者村里进行登记,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第二,自离开疾病密集的地区,比如从武汉回来14天内,连续每天要进行健康的自我监测,每天2次测量体温,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接触机会。如果出现了可疑的症状,比如发热、咳嗽或者咽痛、呼吸困难,甚至腹泻、肌肉酸痛等等这些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到发热门诊或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并且如实告诉医务人员有暴露的情况。
作者 _ 《团结报》记者韩金伟
本期编辑 _ 郭昊天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sulUHAB3uTiws8KzC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