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最近和一位资深的理财师朋友交流行业现状,她深感去年以来财富管理行业的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了从业者的状态。
“有的理财师朋友,去参加餐饮业加盟店的培训了,彻底打算转型,”她说。
其实我能理解。
在一个行业大变动的背景下,行业中人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的选择。
所谓神经末梢最敏感。
理财师站在财富管理行业服务客户的最前沿,其一举一动,折射着行业的冷暖与兴衰。
1.行业变迁背后的个体命运
每一个行业的大变动,背后都是一群生命的悲欢故事。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行业大下岗。无数的女工丢掉了原先的工作,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缺少更多技能的她们面对着未来,一片迷茫。
对于离开行业,她们完全是出于被动状态,没有选择的机会。
饭总归有得吃,但很多人以后的路走得很辛苦。
当然,凤凰涅槃的人也有。有的下岗女工走上创业路并取得大成就,故事很励志。
个体的命运,在行业大变迁中,发生变化。
又比如,前些年传统媒体行业在技术的冲击下,影响力骤然下降,有些机构停刊关门,有的机构收入呈现断崖式跌落。
相伴随的是大量传统媒体人或主动或被动出走,形成风潮。
与纺织女工不同的是,传统媒体人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精英教育,视野更为开阔,他们的选择机会要多很多。
这个人群或进入其它行业,或自己创业——成绩当然有高低不同,但几乎没有悲情色彩。
就我个人的感性认知,一些主流财经媒体出身的创业者中,成功概率似乎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个现象,似乎也值得创业学者们去分析解读。
如今,年轻的财富管理行业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很自然地,行业从业者,包括众多理财师正在面对人生中新的抉择。
有些人生抉择,容易令人伤感。
Photo by dylan nolte on Unsplash
2.转型中的迷茫
对于多数理财师来说,眼下不是职业生涯的好时光。
相对于欧美成熟、平静的财富管理行业,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显得年轻、粗糙,但似乎更有机会和空间。
国内私人财富管理行业总体来说,起步时间不长。第三方财富机构的启程,则要更晚些,如果以诺亚在2005年成立为标志,仅有短短的14年。
在这10多年中,有一些行业特征是明显的:
1.行业发展草莽,泥沙俱下,导致行业口碑并不佳;
2.跟经济周期有关,有过一段红利期,但消失得也快;
3.相对滞后的监管有越来越严厉的趋势;
4.从业者素质也同样良莠不齐,等等。
从国外同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财富增长的现实来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一定有其空间。
但眼下确实不是好时光。
眼下的情形众所周知了。行业被低迷的情绪所笼罩,经济总体走势处于下行期,一些大的机构偶像破灭,一些大咖跌落神坛。诸如机构踩雷、产品延期甚至机构负责人锒铛入狱的新闻,此起彼伏。
在过去十多年中成长起来的投资客户,不乏有收割过红利之人,但更多的,却是伤痕累累,在各种沉重的教训中对投资有了更深的认知与敬畏。
各路机构中的理财师们,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快乐着,悲伤着。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on Unsplash
3.理财师分流
行业在转型,理财师在分流。
行业不转不行了,传统的一些模式行不通了。很多小机构,撑不下去了。行业大咖们都在谈向买方转型。可大家都知道,真正专业的买方顾问又岂是那么好做的?
理财师在分流,大体有几条路线:
1.换平台,包括一些人从三方向卖方机构的回流。在这个人群中,部分理财师将当下出现的问题更多归咎于大环境与平台。
2.离职休息一段时间。这部分理财师,有的依然准备回归本行,重新再出发;但有的理财师,看多了行业风险,也对未来悲观,索性就彻底离开行业,甚至进入餐饮、家政等大众行业中。
3.继续在坚持,陪伴行业转型。坚持中的理财师当然也有迷茫,包括对现有客户的服务及对不确定未来的迷茫。
所有的分流,都有感性因素,也都有理性的一面。我觉得除了要祝福他(她)们,也有一些提醒。
对于将当下问题更多归咎于外部因素的朋友,我觉得他(她)们也要想一想自身的原因。此外,换平台真的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离开行业重新发展特别是创业的朋友,我认为不要轻易认定别的行业机会更多,实际上你跳入的,有可能是壁垒较低且竞争激烈的红海——别人或许已经呛过水,而你在岸上看到的只是机会!
对于在财富管理行业继续坚持的朋友,我相信他(她)们只有靠过硬的专业能力,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有行业大咖说,目前能将产品功能和底层逻辑拆解清晰并能准确洞察客户真实需求的理财师,凤毛麟角。而倘若你是在凤毛麟角之外,又如何有未来呢?
- The End -
撰文 Joshua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