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洛丽塔》书评

2019-10-13   门外的奶牛猫

1.

《洛丽塔》(Lolita),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书,叙述了他对于继女洛丽塔狂热的追逐和幻想。因为内容涉及惊世骇俗的恋童情节,小说于1955年完成后,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首次在欧洲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后,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编辑部举行二十世纪百部英文小说和百部英文非小说推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排在第四名。这本小说两次被搬上电影荧幕,由当时著名演员主演,获得了包括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在内的数个重量级奖项。

作者纳博科夫是一个相当具有语言天赋和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人。他年轻时候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修动物学,并学习了多个小语种。他自从去到美国之后,才开始英文写作。在此期间,他一直在博物馆工作和从事俄文文学讲座。他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应按照机械的原则将作家套进具体的的模子,也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格式。他总在追求艺术创新,捍卫艺术的纯洁性。他相信,“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它的艺术价值”。所有这些他对艺术的主张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都在《洛丽塔》这本意向广阔语言繁丽的书中有着具体体现。

2.

主人公亨伯特显然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不安的人,文章随处可见对于环境氛围和周遭事件的绵长的描述,能够瞬间将人带入亨伯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他身处当时的中产阶级,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后来又继承了一小笔遗产,他对周围的感官和描述中总是带着调侃诙谐口吻,不失风雅然没有伤害性。

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为它写的简介所说:“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生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越是符合预先的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自从一九五五年春看了书的清样以后,我没有再读过《洛丽塔》,然而,这本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因为它就在屋子里悄悄的陪伴着我,仿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派明媚。

而明媚的夏日永远是亨伯特心里关于爱情的梦魇。他14岁那年心爱的女孩子的逝去成为他记忆中的不可触碰不可再得的美好,带着一种圣洁而迷离的幻梦般的情绪。

像是生命关于爱的第一次缝隙,当他看到房东太太的女儿洛丽塔后,沉睡了24年的梦魇仿佛再次被命运之手开启。书中这样描述道:“我发现要恰如其分的表现那一刹那的那种战栗,那种动了感情发现的碰撞,真是最为困难。但我灵魂的真空把她闪光的美丽每一处细节都吸在眼里,又把他和我死去的心爱人一一对比。当然片刻之后,她,这个新人儿,这个洛丽塔,我的洛丽塔,便要彻底遮蔽她天体的原色”。而12岁的洛丽塔显然也对他的到来充满好奇和温情,开始和他玩一些只有他俩知道的小小亲密游戏。

平衡的打破是在洛丽塔的母亲向亨伯特装腔作势的示爱之后,亨伯特几乎没有思索就答应了和她结婚的要求。他正式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即使他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洛丽塔象牙般的肌肤和她充满挑逗意味的小动作。而命运再次显示它的黑洞,洛丽塔的母亲发现了亨伯特的日记后,她怒气冲冲的穿过街道,到对面的邮筒寄信的时候,被疾驰的汽车撞倒,当场身亡。做了不到两个月洛丽塔继父的亨伯特去到暑假营地和洛丽塔汇合,怀着隐秘的成为她情人的想法,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年的美国之旅。

他们的这一次旅行是一次对于大自然,以及他们自身情感边界的探索。洛丽塔用她孩子气的愚蠢和精力旺盛,几乎完全操纵了亨伯特的心神,两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做出任何准备。亨伯特处在一个梦寐已久的奇异的困境中,只能装出最大限度的愚蠢,任洛丽塔为所欲为。但是与此同时,亨伯特的内心又是多么的欢畅,他心里和眼里每一个触目可及的画面都是油画中静态的美景“一定有白杨,苹果树,一个郊外的星期天。一定有一个火蛋白石阵阵涟漪的池中,一次最后的震颤,色彩的最后一次涂抹,刺痛的红,剧烈的粉,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爱情的确可以将所有人都变成诗人。两个人的旅程总是在无数次无理取闹和脉脉温情中和好。

到了下半部分,一年后的洛丽塔显然和亨伯特一样成为一个富有经验的旅行者。就像马库斯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的那样:“《洛丽塔》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都比不上纳博科夫,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题材,最后总算找到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它写的淋漓尽致。”在这一次次和现实粗粝的碰撞中,洛丽塔越来越反复无常难以讨好,而亨伯特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几乎深陷在不能自拔的无望的爱恋里。

两人第二次的出游显然没有先前的趣味性。这次无论是整齐的树林,美丽的城镇,蜡白的道路,蓝色的群山,红色的小人都没有让洛丽塔显得更加兴奋一点,她每每抓住机会和加油站的小工,和海滩上的男人调笑,这一点让亨伯特几近疯狂。“我疯狂的搜寻她不贞的影子,但我探寻到的气味却是那么纤弱,实际上很难同一个疯子的幻想加以分辨。”

此时的亨伯特有点像法国童话《小王子》里描述的那样:“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他后来不是没有再遇见像洛丽塔那样的美艳少女,但是洛丽塔已经成为他独一无二的唯一。

然而亨伯特最担心的一切还是发生,洛丽塔在医院被另一个中年人以她叔叔的身份带走,而作为继父的他除了像个疯子一样大闹医院之外,竟然毫无任何办法。

越是接近命运终章的时候,颜色越灰暗。失去了洛丽塔的亨伯特每一天都是在煎熬中度过。就在亨伯特陷入无望的思念的时候,仿佛命运的翻云覆雨手再次显示威力一般,洛丽塔的一封书信来到了。她已经嫁给别人,她已经怀孕,她给他写信只是为了要钱。但是亨伯特还是穿着他最高贵的衣服前往探望。

阔别三年后的重遇显然对亨伯特是种折磨。他曾经捧在手心里的小玫瑰,变成一个褪去颜色的普通家庭主妇,甚至还不在乎的说,如果他愿意给他们钱的话,她可以和他去路边的旅店里。亨伯特的绝望不能用言语形容。

作为一个完全的成年人,又经过了这样三年的别离的洗礼,亨伯特对自己的感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此时的洛丽塔“不过是一阵紫罗兰柔软的清香,是性感少女的枯叶,是黄褐色的深谷边缘上的一声回响”,但是他只要看一眼她的脸庞,听一听她的声音,他仍旧心里爱意翻涌。就像严歌苓最爱形容的那种兵营里的硬汉突然而来的柔情万种一样,比如《芳华》里的刘峰碰到爱娇的林丁丁时,“肚子里一腔柔肠都化成了水。”

这个柔软的硬汉,冷静的疯子,执着的诗人,开始为情人和女儿洛丽塔,执行死亡惩罚的报复行动。他找到了当年那个诱拐洛丽塔的剧作家,用手枪击毙了他。

4.

这本书的结尾无疑是最深沉和最伤感,最清晰和最热烈的。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中年男人对隐秘欲望的追寻和探寻,可是越到最后,他的感情越是接近最无私最伟大爱情的样子。他在面对警察将他追捕的最后时刻,心思像他们曾经无数次路过的清泉那样透彻和明晰。“我正在想欧洲野牛和天使,在想持久的颜料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而这是你与我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这个有着少女的轻俏,有着夏日的光辉,有着城镇的嘈杂,有血,有美丽的绿苍蝇的故事就是这样像咏叹调一样结了尾。

根据小说改编的1997版的电影导演是阿德里安·莱恩。他曾经执导了著名的情色电影《致命的吸引力》、《爱你9周半》等。但是在拍摄《洛丽塔》电影的时候,他却生生将这样一段不伦之恋拍出无比的唯美和克制。尤其是亨伯特在失去洛丽塔以后,仿佛所有的夏日阳光都离他而去,触目所及都是阴暗的连绵的灰色的群山和遥远的青烟中的祥和的村落。

饰演亨伯特的是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恩斯,他曾经饰演过《蝴蝶君》,《伊丽莎白一世》等等,他忧郁的英伦气质和俊朗外形显然是对于小说的最好补充。他充分展示出亨伯特的诚惶诚恐,为每一点点得到都欣喜若狂,因为知道来之不易;每一些些失控都让他脆弱得肝肠寸断,因为唯恐一放手就是永远的失去。

即使是这样优雅充满美感,全书没有半个情色字样,但是因为着迷的对象是未成年少女,读者始终和亨伯特一样,怀着万分复杂不可言说的眷恋之情。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洛丽塔》是一本最有趣,最哀伤的书。”因为那样短暂明媚的夏日,那些恍惚得如同幻梦的满足和幸福终将落幕。就像纳博科夫所追求的艺术的纯粹性那样,《洛丽塔》终于以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