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界的奥运会,这家医院拿了162块奖牌

2019-09-30     浙大一院

80金,46银,36铜

162块沉甸甸的奖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运动员们,2005年至今,在世界及中国移植运动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

他们当中,有尚未涉世的儿童,有耄耋之年的长者,更多是正值大好年华的青壮年。

如果说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那么在移植奥运上,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生命,大爱的生动体现。

2019年8月,第22届世界移植运动会上,浙大一院3位运动员参加游泳、田径比赛,荣获1枚银牌1枚铜牌,向世界展示中国器官移植康复者的风采。

2019年9月8日,第七届中国移植运动会暨器官捐献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浙大一院共有31位移植康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肝移植康复运动员24位,肾移植康复运动员6位,肺移植康复运动员1位,年龄跨度从41岁到70岁,移植时间最长的为22年。本届运动会上,浙江代表队奖牌数全国第一,其中浙大一院共获得10金、8银、6铜共24块奖牌,为浙江代表队领头羊。

九月艳阳,一群人挥汗如雨,激情竞技,谁能想到这些活力十足的运动健将曾收到过病危通知书,与死神狭路相逢。器官移植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火,他们站在竞技场上,是在用生命活力感恩器官捐献者。

(器官捐献者母亲到开幕式现场为浙大一院代表队加油)

这家医院“移友”称霸泳池

他们是“活得好”的榜样

这届运动会我准备拿三块金牌。”比赛前一天,鲁金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对记者说道。说这话,并不是自负,六届世界移植运动会,4块金牌、4块银牌、6块铜牌,数不过来的全国奖牌,这是底气

果不其然,63岁的鲁金祥毫无悬念地包揽了第七届全国移植运动会老年组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200米混合泳的3块金牌。“老鲁,你要是不拿金牌那叫发挥失常。”来自湖南的移植游泳运动员老闻已经参加了三届全国移植运动会,按照他的话说,“老鲁这个名号,全国‘移友’圈里都知道的。”

中年组的几个“新面孔”运动员得知老鲁肝移植了近19年,63岁的年纪还能在泳池里“ 劈波斩浪”,都围过来想跟老鲁取取经,“鲁大哥,你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是‘活得好’的榜样啊!”

泳池的另一边,一身腱子肉的汤建辉轻松游完中年组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都顾不上关注自己的比赛成绩,就匆忙换上田径运动服赶往500米开外的室外田径场参加男子中年组800米比赛

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汤建辉又换上泳裤站在游泳馆中年组200米混合泳的跳台上。

毫无悬念,这次比赛,48岁的他包揽了上面4个参赛项目的金牌

“你这个体能太牛了,佩服得不得了!”游泳馆的移植运动员们纷纷要跟汤建辉合影,他们不知道的是,肝移植近13年的汤建辉除了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全国移植运动会、世界移植运动会外,还经常参加社会上的铁人三项、自行车赛、马拉松全马比赛。

运动场上最庞大的队伍

均来自浙大一院

“现在走过来的是浙江代表队,他们是本次运动会最庞大的阵容。”开幕式上解说员这样介绍浙江代表队。而在这支最庞大的阵容中,绝大多数移植康复运动员来自浙大一院。

今年67岁的沈雪兰是浙江龙游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老板娘”,她是这次浙大一院女性移植康复运动员年纪最大的一位。“我肝移植18年,年纪也大了,想着今年不来参加,过两年就跑不动了,见到一群经常联系同是移植的朋友,真好!”67岁的沈雪兰在烈日下坚持跑完400米,赢得了老年组该项目铜牌,在领奖台上,她笑靥如花,感受着自己的高光时刻。

57岁的沈国祥也是国内移植泳坛有名的“人物”,肾移植21年的他参加过世界移植运动会、国内多个移植运动会。“我心态很好的,就是来热闹热闹。”这次全国移植运动会,他赢得老年组100米蛙泳银牌、老年组200米混合泳铜牌

62岁的何仲达在田径场等比赛时感觉人有点“熟”,好像有点中暑了,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下,何仲达在阴凉处休息了一下。人舒服一点后,他坚持要参加比赛,还赢得了老年组铅球银牌、老年组100米银牌,“我肾移植13年多了,第一次发现自己还蛮有体育天赋的,你看还拿奖牌了。

以前我连呼吸都要带着氧气瓶,现在能跑步,已经是自己的冠军了。”51岁的黄显校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他很享受在跑道上驰骋的感觉。三年前,黄显校因为矽肺寸步难行,自主呼吸都是奢侈,肺移植让他拔掉了氧气管,跑了起来,“下一届我还报名,不为名次,就享受能跑能跳。”

参加移植受体运动会除了赢得荣誉,对于移植康复者们来说更多地是展现器官捐献者给他们的新生,展现的是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生们用器官移植技术挽救了生命。当然还有,在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移友”,找到大家庭。

“你几年了?哪里做的?”“我22年了,1997年8月21日在浙大一院做的。”“我21年了,也是浙大一院做的。”这些“暗语”是移植康复运动员见面时的寒暄问候语,他们不互报年龄,报的是移植时间,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哪年哪月哪日进行移植手术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数字是他们另一个“生日”。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生命、根除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浙大一院已开展肝、肾、心、肺、小肠等多器官移植破万例,是国内拥有移植资质最多的医院之一。其中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存活时间创全国最长纪录,创造并保持亚洲最长纪录。器官移植是体现国家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的代表性技术,也是衡量国家医学整体水平的核心标志。

162块移植运动会奖牌代表着浙大一院的移植技术。浙大一院将以肝、肾移植为引领,在肝、肾、心、肺及小肠移植为代表的大器官移植领域重点布局、优先发展,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器官移植高峰学科群,打造大器官移植全球诊疗中心。浙大一院还将牵头建设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核心医院和重点专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显著提升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做出新贡献!


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文:宣传中心

视频:央视

照片:宣传中心、肝移植康复者陆金明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hNnhW0BMH2_cNUgoz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