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这五大能力:让你幸福一生

2019-10-19     心理情感导师潘幸知

这几天在洛杉矶,终于把时差倒过来了。文章停更良久。整个月都在奔波,从杭州到香港,再去深圳,然后在北京呆了一天,马上飞到洛杉矶。

想起第一次出国的惶恐——所有的字瞬间全部变成英文了,极其不熟悉。卖东西的跟你打个招呼,好像都听不懂,这打招呼的方式似乎不是以前常见的语句呀。超市里的各个品牌,连蒙带猜。现在回头看,自己如何就那么傻呢,不就是很简单的事么。可对我而言并不简单。那时去奥莱逛,似乎没认识几个品牌,所以还要求助翻译软件。

后来出国次数越来越多,基本看着各个品牌的包包,机场各种化妆品,扫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品牌。根本不是自己的词汇量变丰富了,而是语境慢慢变得熟悉,以及十年来生活逐步国际化,越来越多国际品牌很容易买到,也有能力买到,就会越来越熟悉。想想在中国的前二十年,是没有和国际语境做接轨的。

今天发了个朋友圈,我说,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是在全世界各地工作和生活的。常见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我们有一个独角兽跑步团,每周打卡晒跑,城市全在变。越来越多的陪读妈妈,也带着孩子远赴欧美开启双语生活。这是我在二十年前从未想过的生活。

我在洛杉矶,用这台电脑在这个位置写了这篇文章


我还记得1999年第一次到杭州求学,因为修路,走了八个小时的车。临走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丢下东西,一件一件盘点,还要在箱子里塞上特别重的土特产,“别怕辛苦,带到学校就有得吃。”母亲说。

这一路走来,感谢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从一个小城到北京,再求学创业看世界,视野才得以一点一点拓宽。

回首感谢这个时代的同时,我也在想,一路填鸭式教育成长、没有太多父母关系可以依靠的我,走到今天,到底要谢谢自己多少无意中摸爬滚打的能力。

一、互联‌网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这也是很‌多小‌孩实现阶层跨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们出生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1998年,开始知道榕树下全球中文网,给我打开了一个异常缤纷的生涯。我在榕树下读小说如饥似渴,有了很多全球的网友。有一个英国网友,2018年得以第一次见面,缅怀那个年代,感慨万千。

互联网给我打开了新世界,我找到第一份工作,认识我的爱人并结婚,一路从BBS到MSN,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我锻炼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互联网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通过它,我才能离开熟悉的情境,为自己创造一个新情境认识我想认识的人,有机会打开一个新阶层的入口。

在做编辑和记者的时候,领导常常就给我扔个选题,你去采访这个人吧。怎么找呢,要‌么通‌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要‌么通过他的微‌博微信等等,穷尽社交工具,一定可以找到他。

在北‌京多年,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会被老家人问:“你认识某‌某医生吗?什‌么什么病应该‌找什‌么什么医‌生?”“你在北京,帮我打听打听某某名医(这个名医还有可能是虚假广告上的名医)?”我就比别人认识更多人吗?不。我只是通过互联网,先找医院,如果是民营医院告诉对方名医可能只是广告所写,并非有效,然后搜索三‌甲医‌院或‌者专科医‌院,找到相应科室专家,查询专家简介、发表文献的篇幅,看面相,然后决定医生,通过互联网挂号。最近几年越来越方便,因为几乎所有知名医生都有他们的网络身份以及可以联系问诊。

我曾‌经很有兴‌趣的把医院什么疾病属于什么科‌室研‌究了个遍。一下午的钻‌研,就像‌是普‌及一‌遍不熟悉的化妆品品牌,一‌个一个搜‌索,品‌牌背‌景历史……如‌果我们想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要读研,通通不需‌要过分的“提前预备人脉资‌源”,有时候为了预‌备资源会增加很多无意‌义又犹豫的社‌交。只‌要学‌会目标导向搜索,找到准确的人,问到精确的问题,找‌到偶像的成‌功足迹,跟‌着模仿一遍,可‌能就成了。

阶层差异源‌于信‌息掌‌握能力的不对等。互‌联网搜‌索工‌具,提‌供了大量的新机会。所有阶层固‌化,都可以通过掌握搜索能力培‌养搜‌索意‌识去开启改‌变的第一步。

二、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不断找到与不同人群共存的生存法则。


图片拍摄于中国香港 潘幸知/摄影


人到一个城市,通常有两种目标,一是旅游导向,把自己不会去生活的城市自然风光都看一遍,拍下大好河山不虚此行。二是生活导向,和原始居民一起,留意他们生活中常吃的、常逛的、他们读的、他们的社交app、他们的生活习惯,好多自小嵌在骨子里的东西。

我爸是前者,我是后者。所以,他总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回京)。我总会说,现在我在哪里生活。后来我发现这个不同就是,“无时无刻找到就地生存法则”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第一,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混”入人群。我“混”的能力最初追溯到小学,因为小学成绩不咋地,所以老换班级和学校,也不少被霸凌,不仅被同学霸凌也被老师欺负,出于自保,第一学会“怕硬”服软不说话,也不敢告诉父母,总想练武,只可惜到现在也没学,为了生存做出最坏的假设,并在最坏打算之上沾沾自喜,后来察觉这符合心理学的“合理情绪想象”

第二,为了能混,总是想办法判断更加弱小的同党并且结盟,一起挨欺负时有人陪哭。从那时候直到现在,还没学会依靠强者大哥,但是有些小女孩特别有大哥缘,这个生存之道还是挺牛的;

第三,发掘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靠优势获得人群尊严。在成绩是唯一准绳的年代里,我也只能靠高分作文这个特长了。人总不能一无是处吧。我们在培养一个小孩的时候,一定要给他机会,在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群人中,让他自己去混。为了求生,他一定会不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自保力,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我们要让他学会脱离原生家庭后比父母更强。这会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三、终身享受孤独的能力。

图片拍摄于美国洛杉矶 潘幸知/摄影


享受孤独,这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看待。

第一,没有人能和同一群人相处到老。能陪我们一辈子的永远只是我们自己,其他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风景。

马尔克斯说,老年要学会和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协议。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把孤独和老年挂钩呢?如果一直不断有忘年交,一直不断有新的群体和自己喜爱的事,哪怕隔壁病床的病友,永远没有时间观念的陈史典籍,都不会让人感觉孤独。孤独是人生存的底色,害怕孤独是因为习惯了陈旧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当青年时期的知己亲戚一个个离世,当退休和疾病到达,价值感减少,人难免悲凉。

不过,生理有老年,心理永远没有老年。所以,在新的时间节点,广交新的挚友,适应新的环境。

第二,每个人都是上天的礼物。这个礼物值得我们自己善待。作为幸知在线女性心理成长平台创始人,我见到太多情感和个人成长上受伤的女性。我们学习很多心理学课程,终其一生都在探究,我如何快乐,我的情绪怎么来的,我的爱人怎样对我,我的父母如何待我,他们为什么这样,我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小孩……关系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比重。

有的同学说:“我好怪自己的母亲,把我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今天这样这样都是因为我的母亲和父亲!”也有同学说:“因为我排行在老二,没有被爱过被关注过,所以今天才那么那么想要爱,希望通过自己无私付出的方式获取爱情,所以才那么受伤害!我找到了源头,是原生家庭造就了这样的我。”

你成为今天的你,“不那么理想”的你,原生家庭或者成长教育环境,是一个顺利成章的“刺激源”借口。不过,推崇理性情感逻辑学(第一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欢迎关注置顶情感逻辑学sharpstart)的我,更赞成无条件接纳所有我们所得到的一切。拿着一副烂牌如何打好它?这才是“礼物”。何况没有真正的烂牌,我们拥有自己还存在的健康和时间,哪怕没有健康,你还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有读懂中文的能力,有理解和沟通能力,这都是足足的资本。都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

第三,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全然接纳自我,是与自己相处的前提。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一草一木、和空气环境实现共融,还有和中外古今的社交媒介共融。如今的社交媒介,包括微信微博电视节目,古人留下的社交媒介,就是文字书籍。

这两天在洛杉矶安顿,和一久未联系的朋友见面,她说,嗯,很寂寞。在洛杉矶的县城,拥有独栋大别墅,有私人游泳池,但是,就是很寂寞。确实,在阳光很好空气极好的南加州,空空阔阔,连狗叫声、小孩的玩闹声都弥足珍贵地充满着“人味儿”。

不过,我们寂寞,不是因为人烟稀少,“人”能够缓解的只是表层的孤独。我们寂寞,来源于失去了新的生活目标。

不断拥有新的目标,才能看到自我不断成长的里程碑。

四、不断汲取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无论读书还是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有知识。我记得第一次呆美国一周,看到洗衣机上的标识不太会用,于是把所有标识查了个遍。这其实还不够,除了记住很少数的两三档常用,又忘记了。但是那一周,我非常非常喜欢洗衣服,不仅尝试各个档,而且搜索各种各样的洗衣剂、浓缩液、敏感洗衣用品、污迹处理剂,烘干纸,研究衣服上的成分说明。后来又读了洗衣机发展历史。然后,我就是洗衣小达人了,接着不停的把经验和身边人分享。

所以,开启第四点的基础,一定是第一点“互联‌网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你搜索是因为对未知充满好奇,只有好奇渴求,才会有不断汲取知识的初衷,汲取之后一定要活学活用。

美国有个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展示如何让汲取的知识更大程度上在我们思维里停留的过程,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主动学习里还包括了主动搜索以及相关性阅读,当你读完之后,要“迫不及待”和他人分享,然后在近一段时间尽可能不停的用上它。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第一在于学习和没学习的差别,第二在于学习后使用没使用的差别。有人觉得自己内向,或者认为自己还没学好,要学得更好才可以“教授给他人”,但是在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孵化班课程中,我都会不断告诉我们的同学两个点,一个点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生活中内向还是外向,你可以改变你自己,第二个点是把自己所学的内容通过社群讨论和分享进入记忆强化。

学习洗衣服只是我举的一个生活小例子,它可以拆分成五个步骤:

1、广博学习。主动学习洗衣机上的英文单词,并且去尝试。很多人不尝试,可能就永远选择两个档,失去了解其他档的机会。

2、强化记忆。通过洗各个档的衣服,不断做自我演示。

3、相关阅读。搜索成分说明,研究各种洗涤剂,阅读洗衣机发展历史。

4、分享他人。分享给他人什么样的洗涤剂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效果。要主动制造一切机会去分享,通过分享有强化记忆以及与他人讨论得到新思维的功效。他们也许会推荐我们一些新的我们没想到的产品,以及触发我们新的思考。

5、形成惯性。所有好习惯都是通过每一寸的“惯性”叠加而来。学习洗衣服和学习心理学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

五、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持之以恒发力。




国庆期间,在香港马湾,我给年轻的零零后还有一些香港社工们做分享,主题是《爱情、工作和成长》,贯穿这一个小时的主线,就是如何找到你的优势。

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我很平庸。”“跟别人比比,我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没有看到长处。”

中国是一个补短的国度,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短处,所以常常是补自己的短板而忘记了长板所在。

我们最容易被发现的优势是“考试成绩的优势”。因为在从小到大接受的“填鸭式教育”中,我们最看重的就是高考。作为小城父母,能够给我倾力提供的资源,就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选择很能考试的班级和老师——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以此倒推,进入好的中学,进入好的小学。所以,成绩好,一定是一个一眼可见的优势。大家的聊天内容也是,某某孩子英语好,就是数学差点,等等。

我们也许还有其他优势,但会被父母“扼杀”,因为看起来,那些兴趣都不如会高考来得更重要。可是,人生是漫长的,我们需要掌握多重能力模型。

父母没有告诉过我,人生不是唯考试成绩论,考进好的大学不意味着人生成功。比如对一些人来说,进入北大和清华就是人生最巅峰的时刻。换而言之,除了这件事,后来他几乎非常非常平庸了,没有让自己更骄傲地成长。因为进入大学后,我们对人生能力模型的要求中,“会考试”只是占了一小部分的比重。

当然,进入好的大学,一定有更高的概率拥有好的工作。因为“会考试”是一种基础能力模型的展现。但是,人生是有很多元化的可能性的。而我18岁以前只知道,考上大学才能做办公室工作,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做蓝领工作,比如摩托车间工人。所以,在接触互联网之前,我不知道还有其他别的路径。如果那时候的我,能够看到今天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也许会赋予自己更开阔的思路。

那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呢?跟不同的人群比较,一定要是“不同的人群”。

在香港《爱情、工作和成长》的分享过程中,有个朋友说,她发现在公司里,自己说粤语、普通话、英语都不是优势,所以就去学了西班牙语,后来有机会得到了去西班牙出差的机会,所以她得出结论“要不断学习”。

我跟那个朋友说,她更应该看到自己“快速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才是她真正的优势。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快速掌握一门语言,但有些人就是非常擅长。

如果一个人会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也许这在香港真的不是一个突出技能,但是换一拨人群,到北京,你立刻发现熟练掌握粤语和英语是如此突出的优势。

我的博士就读于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课程在中国上,我们的中方导师说,葡方博导最喜欢的是“中国问题研究”,因为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全世界都读不懂并很感兴趣的创新机会,还有很多中国人可以参与丰富研究数据。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有独特的“中国优势”,而这如果不换个场景,我们何尝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身边人都有这个能力呀!这哪里是优势呢?可换个场景,普通势能就可以成为优势。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识字并进行大量阅读,第一本启蒙读物是蓝色封皮的《冬瓜王子》,之所以对这本书记忆深刻,是因为,不识字的时候读不懂,觉得是本天书,突然有一天就津津有味地读完了,里面没有什么插图,满满的都是文字。

我从来没认为这是一个优势。直到20多岁的时候,朋友送我一本书,书名叫《我喜欢你》,我翻了翻,问她,为什么要送我这本书呢?她说,因为有图有文字读起来不累很轻松有趣哇!

我第一次意识到,很多人觉得只看文字是一种负担,需要配图,需要“有趣”,而我把他们眼里枯燥的书当消遣看。后来接触大量的同学,也更清楚的意识到,很多人读社会学、心理学的书籍,是要反复读一本书的,或者读了前面忘记后面等等,并不会做笔记,或者举一反三地做笔记(关于做笔记的方法如果大家需要我也可以找机会分享),而这居然是我从小以来的优势——读,写。我把这个优势保持下来,后来做了幸知在线公司,用户基础依然是大量文章在各个媒体平台的推送,因为这就是公司的优势基因。为此,我坚持了很多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展了很多其他的优势,比如结合理性阅读的能力,结合我做管理的经历,结合我学习社会学、女性学和心理学的经验,创造了情感逻辑学。

来源:情感逻辑学 作者:潘幸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epU_m0BMH2_cNUgNa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