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农拿出一借条,张口向政府索要1100万,专家看后给8万
所有的热血男儿应该都会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忠心。在战争时期,抒发自己爱国的最直接途径便是穿上军装,为国家而战斗,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会退缩。但是,打仗并不是孩子们之间玩的过家家游戏,而是真正的流血。战场和战争是残酷的,古语都说,一将成而万骨枯。战争不仅仅是流血,还要各方面的统筹。兵马尚未开动,粮草便需要先动,这也说明了,在战争时,粮草等后勤必须要充分准备。一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战争就会立即陷入被动,等待士兵的,可能就是灭顶的失败。
纵观这么多年,我军在抗战时期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无论是面对日军还是蒋介石部队,我军表现出的精气神都是敌军不可比拟的。但是大家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在抗战时期,我军的装备十分之差,没有好的枪支,也没有充足的弹药,更没有整齐的军装,甚至连粮草都无法准备充足,战士们往往是吃一顿饿一顿。相比较而言,敌军的装备就非常充足了。三餐无忧,甚至还能吃到肉食。这么看来,我军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是多么骄人!是多么不容易。那么我军在如此贫困的局面下,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其实面临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有我军。在元末明初,朱元璋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朱元璋家境贫困,幼年的时候不得已去寺庙撞钟来维持生计,但是在元朝不断的重压下只好揭竿而起。在经过十几年与敌对势力的博弈后,朱元璋顺利在南京建立了政权,是为明朝。明朝建立初期,北方依然有不少的残余元朝势力,对于明朝的政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时朱元璋面临的局面也是非常严峻的。国家刚刚成立,国库并不富裕,想要供给军队并不现实,此时朱元璋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以供给部队。但是路途遥远,除去损耗,加上运费,到北方的粮食已然不多,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朱元璋采用了另一种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采用了军屯的策略,所谓军屯就是在军队不征战期间,划地自己耕作,用自己收获的粮食来供给自己军队的粮草需求。这个办法看起来是当时解决问题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但是我军面临的情况跟朱元璋遇到的情况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点在于,朱元璋已经建立了明朝政权,有了稳定的根据地,这使得军团策略可以正常执行。而我军大部分情况只能采取游击战,这就意味着我军并不常驻在某一区域,这使得军屯的策略无法执行。那我军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还有一种情况也非常普遍,那就是借钱买粮食。我军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粮草问题。借钱自然不会找普通人借。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大部分人都是居无定所,因此只能找富商借钱,写下借条,许诺日后战争结束还款。这样一来,军队的粮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债总是要还的,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个债主便找上门,要求政府将当年的借款还清。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最大的债主。
原来,债主的祖父曾经是该地非常有名的富商,当时我军在该地作战时,由于粮草不够,只得先与其祖父借款来应对紧急的战事,许诺在战争结束以后,归还借到的钱。后来,该债主家道中衰,流离失所,此事也就再也没有了下文。债主郭建英在整理家中物品时,偶然发现了这张已经变黄的借条。但毕竟这件事已经过去有四十年之久了,借条是否有效并不确定,此时郭建英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政府。
其实在很多时候,面对这一张年代久远的欠条,很多个人甚至政府都是不予承认的,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反悔,因为他们知道,当年要不是这张借条,可能战役就失败了。从这点来看,各位不觉得政府的行为非常暖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