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不动就吹爆,我来说点不好听的

2019-07-30   Neets电影

国产动画平均每年崛起一次。

15年是《大圣归来》,16年是《大鱼海棠》,之后的两年虽然未出现现象级作品,但也有《大护法》《白蛇:缘起》几部高口碑作品。

2016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充满燃点的熔岩为甲场景

送走了猴哥白娘娘,今年轮到了哪吒,又一部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出现了,目前票房已破8亿,目测直奔20亿而去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爽文,热爱逆袭的时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放晋江是《陈塘关兄弟情》,搁起点可以叫《魔童降世之逆袭打脸手册》,神奇的是,这部电影在电影之外的命运,也是一个实打实的逆袭打脸故事。

去年这部电影宣发公布主角哪吒海报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微博评论下吐槽难看,今年就有多少人在从电影院走出来后真香。

去年有多少人吐槽,今年就有多少人真香

看完电影就会明白,《魔童降世》受欢迎实属意料之中。

这部动画电影在技术上的进步值得称赞,江山社稷图的使用设计巧妙,动作戏设计出彩,尤其山河社稷图里两对师徒四人抢笔那段动作设计和分镜设计好看流畅。

在故事上,做到了满足观众“好好讲故事”的需求。

作为商业片几乎是严格遵循古老的商业片剧作法则,在每九分钟的时长内,尽可能多的堆砌喜剧、奇观等元素,保证观众在一波又一波商业元素刺激之下流畅且满足地看完故事。

传统的阴阳世界观,喜闻乐见的男主与反派CP,以及用仙侠网游感极重的风格来设计角色。



这个中二叛逆少年最终在亲情感化下拯救世界并被主流接纳的故事,确实理所当然值得赢得最大公约数观众的喜爱。

美中不足的是喜剧元素的过载

商业电影确实需要大量喜剧元素的堆砌,但不加节制的喜剧元素只会打乱故事原本的节奏。

纵观主要出场角色,太乙是喜剧里常见的胖子功能型搞笑担当,申公豹的口吃是笑点,几乎只有哪吒的父亲李靖这个角色没有喜剧点。

就连敖丙这个贵公子形象的男二,都要在最终决战戏里被“捅菊花”两次来给这个角色塞一些笑点,不知道导演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敖丙更接地气一些,还是为了强调CP。



《魔童降世》是一部当代哪吒故事新解。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OOC的哪吒同人,借用哪吒故事的外壳,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本片的风格及故事,无论是和我们记忆中的哪吒传说,还是1979年上美厂制作的那部经典动画《哪吒闹海》,都差别甚远。

1979年,《哪吒闹海》

《魔童降世》也好,《大圣归来》也好,在美术风格上继承的都不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在传统水墨画中诞生的动画美学,甚至和离我们更进一些的《宝莲灯》,也不在一个美学体系内。

1961年,《大闹天宫》

它像是在学习了好莱坞英雄叙事、奇幻作品和动画技术之后,结合国内在网游制作上的特色的产物,更新,更现代,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可以预见,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加持下,以后的国产动画,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下去,而且我们都希望,国产3D动画会探索出一个与东方美学结合的更完美的风格体系。

传统故事里的哪吒源自印度佛教,几经演化后变成封神演义里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至于这个神话是佛是道,现在已经没必要去区分了。

我们都听过的那个神话故事里的哪吒,他是神话传说中极少有的异类,是儒家教化下的古代中国社会,对少年叛逆的想象与反抗父权教化的投射。

故事中的哪吒杀了一条龙,在父亲李靖的压力之下,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用最惨烈的方式反抗家庭反抗教化,选择舍弃肉身换取彻底的自由,修成孑然莲藕之身。

这个惨烈的充满了悲剧美的故事,经由《哪吒闹海》东方美学的强化,使哪吒成为了一代人反叛精神的符号。

《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对哪吒故事的改变,不仅是设定上的小改(比如哪吒的武器乾坤圈变成了封印哪吒武力值的道具,一旦解开,哪吒就像超级赛亚人变身或死神卍解一样爆种武力值大开),更是核心概念的变换。



去掉了削肉剔骨的悲壮情节,李靖这一角色更是改编的彻底,从具有压迫性的父权代表变成舔犊情深,哪吒的叛逆也从具体的家庭、父权,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天命,最后用父爱如山来完成主角弧光。

配角的设置上,敖丙从活不过三分钟的反派配角,变成了与哪吒互为镜像的主要角色,龙族与申公豹反派的前情故事也有了更多着墨。龙族和申公豹因出身不被重用不被接纳,他们的反抗是演一出救世主的戏,从而成为被承认的天庭承公务员。

电影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实质上讲的是一个更容易被当代观众理解的从另类到主流的过程,选择的是主流的、偏保守的价值观。

这并非批判,对于商业片来说选择一个不会触犯观众的安全领域,是合理的。

改编并无高下之分,制作上的诚意也确实担得起赞誉。时代在变化,我们从流行文化产品中窥见的,也许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精神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