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滦州兵谏, 比武昌起义更让清廷措手不及

2022-01-24   生活给的温暖

原标题:虎头蛇尾的滦州兵谏, 比武昌起义更让清廷措手不及

晚清拾遗录(三十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宣统三年的秋天,南北两军在汉口、汉阳进行血战之际,晚清这间裱糊的破屋,屋漏偏逢连阴雨,再遇一场疾风骤雨。是年十月二十九日,第二十镇新军在秋操之际开抵滦州,适逢武昌起义的大潮波及,统制张绍曾突然联合麾下三位协统以及第三镇的卢永祥,电奏清廷提出所谓的最后通牒“十二条”,剑指清朝的“皇族内阁”,同一天山西宣布脱离清廷,在娘子关天堑集合的第二十镇新军,兵锋直指京畿。卧榻之侧的这场“滦州兵谏”,清朝的庙堂比得知武昌起义更为惶恐,毕竟武昌和京师之间山高水长,而倚马可待的滦州城,只需要一场急行军,大清就得提前下课,因为京畿周围可以说无兵堪用。

清朝新军

此时的大清京师的拱卫力量仅有“第三军”一支人马,也就是贝勒载涛督率的第一镇北洋军,这支源于“京旗常备军”的人马,战斗力可想而知。不过清廷仍然竭尽所能做挣扎,一方面下令将京奉路的列车均开抵京畿,以防第二十镇长驱直入。一方面拖延时间,迫不及待地下了一道“罪己诏”,释放了一批戊戌维新以来被羁押的人员,最重要的是稳住张绍曾,不仅不追究,反而授以侍郎衔,派遣为“长江宣抚大臣”。清廷还留有后手,即“通过徐世昌,联络张绍曾帐下第四十协协统潘榘楹,迫张绍增南下就职,万不得已的时候迁都热河”。

张绍曾

但是一场滦州兵谏,已是热锅上蚂蚁的清廷虽然更加狼狈,看似“稳坐钓鱼台”的袁世凯也是始料未及。此时这位北洋集团的幕后执缰人,还在彰德装腔作势,因为他之前给清廷提出“六个要求”还未得到满意答复,对于从滦州传过来的消息,袁世凯是又惊又喜。惊讶的是没想到新军第二十镇,这支从六镇北洋军中各抽出一部分混编而成的人马,统制张绍曾竟然没有给自己打声招呼就敢扯旗放炮。喜的则是这一举动无异于再次多了一层向清朝庙堂之上施压的筹码,从而让清廷接受自己提出的全部条件。当然,袁世凯亦有顾虑,那就是一旦清廷垮台的太快,这样将失去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毕竟这位精明的宦海狩猎者,他的猎物不仅包括困兽犹斗的清廷,还有跃跃欲试即将逐鹿中原的各方力量。

袁世凯

最终,宣统三年十一月一日,袁世凯离开洹上村正式出山,第一站就是到孝感检阅当地的北洋军,同时电请清廷,劝阻“北狩热河”。袁世凯要做的是谋划着给这场宦海游戏踩一脚刹车,尽管此时的局面已经更加复杂,因为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单骑前往娘子关,与山西都督阎锡山商议后,联合第二十镇、第六镇北洋军以及山西新军组成“燕晋”联军决定直扑京畿,吴禄贞本人亦被推举为“燕晋联军大都督”。袁世凯不得不祭出釜底抽薪这一对策,吴禄贞的卫队长马惠田被收买,在正太路车站将吴禄贞及其参谋张世膺、周维桢等乱枪打死,滦州兵谏遂变成了虎头蛇尾之局,从北方腾出手的袁世凯,还需要面对的就是收拾南方的旧山河。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