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疫情下,人们的读书习惯变了吗?| 书友会

2022-04-23   吴晓波频道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疫情下,人们的读书习惯变了吗?| 书友会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小巴面向全国26个城市的书友发起了一个问卷征集。

我们希望以“人的故事”为核心,征集你我身边人的读书故事,从真实案例出发,与你共鸣读书的力量。

我们一共收获了近百位书友的故事,分享者涵盖了各个年龄层。他们的文字,揭示了个人如何通过阅读来抵御生活的繁琐,如何以阅读来督促自己,如何通过阅读与时代共处。

南通书友“施巴拉古大叔”说因疫情导致自己的工作更为繁重,近期养成了睡前读民国散文助眠的习惯。

天津书友“孙火腿”参加了三期同读一本书,说社群同读像浩瀚书海中的一朵晶莹浪花,令自己非常投入地享受阅读之美。

杭州书友“赵雨辰”说自己阅读的时候习惯于多书并行。因为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头脑状态、不同的书籍内容可以带来多样刺激,可以激发求知欲。

小巴将书友们所描述的内容分为了三类主题——“我与书友会”“我与吴晓波频道”“我与这个时代”。现在,一起去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吴晓波频道的渊源,一起在这个颇具仪式感的日子里进行多维的阅读探讨。

我与书友会

在吴晓波频道书友会,由于班委个人魅力、同频者的吸引,1W+的书友聚集在一起。

书友会以两种形式来推进读书这件事,一种是频道组织的每月一期线上同读一本书,另一种是班委在线下以围读会的形式与书友共读好书。

截至目前,线上同读一本书已进行到第十一期。在过去一年的线下围读会里,各地班委也邀请专业老师,与书友一同拆解了近百本好书。

@成都书友 郭剑

“线上同读一本书是每月一期的,这正好是自己能接受的阅读频率,而且这个活动经常会请到作者本人以音频形式来解读这本书。我个人推崇一个月通读四本不如跟着专业人士,放慢速度去读透一本书。大家每天在群内晒读书卡片,无形中对自己形成了督促,让自己更自律,让自己可以时刻在汲取他人读书的养分。”

@杭州书友 赵雨辰

“书中的信息是固定的,但人是多元的,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视角看书,能够激发出新的灵感。就比如说金句分享环节,大家在对金句进行发散性阐述时,有一个很巧妙的点,我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窥探到这个人的语言逻辑、学识沉淀程度。深入了解后,说不定你就能交到一个同频的读书挚友。”

点按钮订阅一年《每天听见吴晓波》

赠同读一本书十期内容

@成都班委 阿丁姑姑

“成为班委之后,进一步被大家的读书积极性感染。我们班委一直琢磨着怎样让自己的书友会可以有更浓的学习氛围,所以经常会举办各色活动。正好书友中也是藏龙卧虎,我常会邀请一些阅读爱好者来做分享,而后开放讨论,多维度地拆完一本书,书中的精髓之处差不多是刻进记忆里了。”

点图片选城市加班委 加入同城书友会

我与吴晓波频道

在书友里,有一部分特殊标签的人群,他们既是书友,也是《每天听见吴晓波》会员或吴晓波频道超级会员。

这两个产品,沉淀了一批十分熟悉吴晓波频道的用户,他们在此又有哪些智识的收获呢?

小巴觉得有必要转述他们的故事。

@成都书友 安子

“《每天听见吴晓波》聊的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主题。入坑两年,我的变化是发现自己对政治经济学有了更多了解,不再愤青,知道社会不是非黑即白。很多分歧只是观点和立场不同,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也要参考经济学理论,不能凭直觉办事,处理事情要理性,不要做乌合之众、人云亦云的事情。”

@天津书友 紫怡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被管理学老师安利了《每天听见吴晓波》,当时考研背政治背吐了,有一天就听到吴老师简单介绍了几个中央全会通常的任务分配,我对相关知识点豁然开朗。从那之后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我已经连续收听《每天听见吴晓波》快六年了。去年隔三差五有明星出事,微博热搜、公众号都是他们的新闻,但是吴老师的视角总是很新奇,不谈八卦,不蹭热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聊了信息茧房、新闻的嗜血本质、私人空间的侵犯等,让我耳目一新又干货满满。”

点按钮订阅一年《每天听见吴晓波》

享读书日专属福利

@杭州书友 郑雅芳

“先来汇报下自己的成绩单吧,我成为超级会员已经三年了,超会学习时长超1000个小时。怎么样?算是妥妥的频道学霸级人物了吧。在超会学习上,我的付出和收入比是1:10,跟着大咖的思路看书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在App上可以免费畅学近200门课程,目前才学了二分之一不到,之后的学习历程,正应了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点击图片付定金 抢先享58活动福利

我与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需要阅读吗?当下的读书平台是否在迎合个体的阅读喜好?我们能否通过阅读来追求一种永恒的平静?你坚持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总被问到这些问题,我们也在孜孜不倦地思考答案。

对此,书友们又有怎样的说法?小巴摘取了他们的几个典型回答。

@天津书友

“毫无疑问,阅读是工作生活的调味剂,带我去抵抗负面情绪的侵蚀。我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为了面子读书时,我有很多理由拖拉,即使拿起一本书也是装腔作势,盯着文字,思想早就已经遨游太空;为了里子、出于习惯而读书时,阅读这件事见缝插针地走进我的生活,等车间隙我都会去书的世界里遨游一番。”

@成都书友

“有了小孩之后,真的是想把所有的美好都搬到她们面前。想到自己小时候,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课堂之外没有读很多闲书,这也减少了我通过阅读去拓宽认知界限的可能。幸好,初入社会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一位读书引路人,对她的敬佩仰慕也对自己产生了督促,现在自己对经济管理、社科历史、文学等各类书籍均有涉猎,尝过了读书的甜,深觉这份美好值得延续,于是我陪孩子阅读,给她们选书,希望她们的童年不留遗憾。”

@成都书友

“这是个日新月异,不断挑战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热点资讯转瞬即逝的时代。我热爱这个时代,也享受这个时代,我一直叩问自己,当下有什么是坚固不可摧的?智识是其中一个答案。疫情阻断了我们行万里路的决心,唯有阅读能带我去看世间万象和远方文明,也唯有通过阅读,我能找准方法,来应对当下的动荡与危机。”

@天津书友

“看见很多爱读书的人,书桌多凌乱,但也多为乱中有序,而我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把自己比拟成‘机械化的阅读者’,即摆设机械、时间机械。书房里有两个书架,一个是摆放工作资料和备考专用书,另一个是摆放近期在读的书。此外,我也把业余时间也对半等分,工具书和闲书都不落下。”

@成都书友

“曾觉得读书是为了消遣,虽然身边的朋友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们焉能知我之乐,我贪恋阅读时候的那种自得其乐、神思遨游的状态。但近几年,在阅读上的野心似乎大了些,不能忍受每次回想起自己读过的书,对书中内容只能记住个大概。因此,我又自然形成了做笔记和分享的习惯,勤勉地奔赴在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路上。”

@上海书友

“总被问到纸质书和电子书孰优孰劣?在我心中,这两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它们各有利弊。纸质书便于回看读过的章节,便于涂涂画画帮自己加深记忆;电子书是碎片化时代的衍生品,为了迎合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也为了贴合我们空间移动的需求,它能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读书需要。所以并非一定要争个孰优孰劣,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书友书架分享滑动查看更

至此,小巴描述了部分书友的记录。希望全国书友的这样一份基于学习分享、基于自我求索的阅读报告,可以让你以更广的视角,去探索更大的阅读可能性。

点按钮选城市加班委 加入同城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