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近日,在绍兴某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有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加大引才留才稳才力度。
加快在皋埠片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引进知名教育集团负责运营,在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难题的同时,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在会上提出的众多建议中,这是唯一一个明确提出建设学校配套的建议,也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落地性的建议。
一切建立在皋埠的现状之上。
皋埠,作为集成电路和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主战场,产业集聚正在不断加速。
不仅有中芯国际、长电、振德医疗等一批头部企业,众多产业上下游企业也先后入驻。今年1-3月份,皋埠的工业投资占全区比重达到56%,可谓“倾城之力”。
在这种情况下,引进产业已非皋埠的当务之急。
当务之急是,如何把那些产业人才留下来。
要知道此前的皋埠,作为城区外围乡镇,生活配套较为落后。想逛个大商场还得去世茂,看病还得去人民医院。
好在,皋埠首个大型综合体——鲸银城,将于今年10月开业;新越城区人民医院,也已在建设中,填补了皋埠在大型商业和医疗上的空缺。
现在最大的短板,正是教育资源。
目前皋埠内的中学仅有皋埠中学、东湖镇中学,小学仅有皋埠中心小学、上蒋小学,不仅学校数量少,而且没有名校资源加持。
在皋埠晋升绍兴产业中心,招引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的现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对子女的教育需求,成为掣肘皋埠发展的最大短板。
因此发展皋埠的教育事业,势在必行,而且已迫在眉睫。
02
皋埠的教育事业会如何发展?
同为产业高地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可能是最合适的参照。
作为对标硅谷的创新高地,大走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优质教育供给不足。
大走廊做的第一步,是先建设和引进了一批高品质学校。
以未来科技城为例,建设和培育了包括海曙幼儿园、维翰幼儿园、海辰小学、海创小学、杭州文澜未来科技城学校、海辰中学、天元公学、杭州师范大学天空之城小学等学校。此外,还引进了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等学校。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满足人才对教育的需求。
所以才有了今年8月29日,杭州市教育局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同发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2022—2025年)规划》。
据规划,到2025年底,大走廊还将新建88所学校。同时,大走廊区域内2022年后新建的基础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名校集团化办学。
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杭州第十四中学、学军小学、崇文实验学校等多家学校与大走廊进行名校集团化办学合作签约。
建设学校、引进名校、推进集团化办学,这是大走廊扩增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
对于大走廊的人才来说,他们又是如何选择?
尽管近年未来科技城的公办教育质量有所进步,但还不能和主城区比肩,余杭学籍也意味将来考取主城重点高中的机会较小。
这两项短板,显然无法满足多数高收入、高知家庭对教育的期许。
因此当前未来科技城的高收入、高知家庭的主流选择,还是就读主城区名校学区房,“能西湖,别余杭”是他们的择校信条。
而未来科技城内公办教育的生源主力,仅部分是高收入、高知家庭,多数还是刚需家庭、当地拆迁户,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这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学区现状,也是很多板块学区发展初期的必经阶段。
不过随着名校教育品牌落地,学校建设推进和优质师资引进,这些公办教育资源必然会追赶上主城区名校,能满足更多高收入人群的教育期待。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源被吸纳,届时,这些新学区将迎来价值高点。
03
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板块新兴教育资源的发展,是由两条线索组成。
一条是官方的努力:建设和培育一批学校,增加教育资源密度;引入名校教育集团,提升教育质量。
一条是人才的选择:选择本地的优质新学校,也是在持续改良生源。
只有这两条线相互交织、螺旋上升,才能助推一个板块的新兴学区,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顶级学校。
这注定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却也是板块发展的必由之路。
像绍兴新中心的镜湖,在今年已全面启动实施总投资近40亿元的新区基础教育网点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未来5年里,每年新建2-3所中小学。
同时邀请优质品牌教育集团进行管理,并设立镜湖新区优质教育发展专项基金。
而随着产业、人才的不断落地聚集,皋埠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会比镜湖更加强烈。
万事起头难,但市政协委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议,正是那一点星星之火,并会很快呈现燎原之势。
届时,皋埠现有的学校很可能迎来改造升级、归入名校教育集团,享受与主城区名校相同的师资力量;
新建一批高品质学校,满足日渐增加的人才与高端产业人口的子女就学需求;
同时还可以引入杭州、上海的名牌院校,在教育资源上实现与强一二线城市接轨。
可以展望,未来的皋埠,必然将成为绍兴的学区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