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大宅门》刚拍三集,投资方中途撤换导演郭宝昌,陈宝国非常气愤,他二话不说将自己拿到的9万元片酬砸在桌上:没有郭宝昌我就不演了。
投资方又找到张艺谋来拍,张艺谋冷冷一笑:“你不知道我和宝爷的关系吗?”
因为《大宅门》的故事,也正是郭宝昌的家族史,这部剧讲述了白家几代人的兴衰,和恩恩怨怨。
郭宝昌很小的时候,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无法支撑家庭开支,迫于无奈将他给卖了。
后来他三姨又借钱,把他给赎回来了,第二次,又把郭宝昌以200块的大洋卖给了“大宅门”里的四奶奶。
从此,他成了宅门里的小少爷,也随养母改姓郭,养母对他也极好。
5岁唱戏,8岁写文,16岁开始创作《大宅门》,将自己在乐家听到的和看到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并且整理成为了小说,这也就是后来的《大宅门》剧本原稿。
《大宅门》剧本,前前后后被烧毁了三次,每一次剧本被烧毁,都意味着《大宅门》剧本的一次重新记录,这个工作量是巨大且艰辛的。
《大宅门》剧本第一次被烧毁,是郭宝昌的母亲烧毁的,因为母亲在郭宝昌的小说里发现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乐家的“抱狗丫头”。
羞耻和愤怒之下,就把这本小说给烧了,
第二次是由于特殊时期,因为具有反动倾向而被烧毁了一次。
第三次则是与第一位妻子离婚时,被妻子愤怒地烧了。
就这样,直到郭宝昌60岁才完成全部准备工作,决定正式把它搬上大银幕。
正是这样的背景,也只有郭宝昌能拍好《大宅门》,他曾说过:
“在宅子生活的几十年,那些寨子里的人物,都是我身边一起生活过得,都是跟我打过交道的。”
郭宝昌本来给这部电视剧取名叫《乐家同仁堂》,但这引起了乐家人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虽然郭宝昌和他养母是乐家人,但没有乐家血统,于是后来才把它改成《大宅门》。
《大宅门》开拍前,郭宝昌找到陈宝国,让他看《大宅门》的剧本,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陈宝国连夜看剧本,欲罢不能,被深深地打动,觉得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大宅门》被陈宝国称为“五十年一遇”的好剧本。
原因很简单,这个剧本是郭宝昌导演打磨了40年终于完成的作品,对角色的选取非常谨慎,因为一个角色关乎整部戏的成败。
在郭宝昌几番思量之下,最终选择陈宝国演剧中的灵魂人物白景琦。
1995年,《大宅门》正式开拍,可电视剧刚拍了三集,就忽然被叫停,原来是投资方非要换导演,想找一位更加有名气的导演来接手。
但主演陈宝国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他直接拿出自己的片酬9万块,当着投资商们的面砸在桌上,表明态度:
“做爷们得仗义,本是冲着郭导来的,既然郭导不在,那我也没有必要留下了。”
“你们怕是不知道我跟宝爷的关系吧?”
并且直接告诉投资人,不仅自己不会拍,这个圈不会有导演接这个剧本。
由于各方谈不拢,投资方宣布撤资,这个项目也停了下来。
陈宝国为了等《大宅门》再次拍摄,他推掉了很多戏。
陈宝国找到郭宝昌,对他说:“我等你几年,我一部戏不拍,我就等着拍你的剧。”
郭宝昌几十年的剧本也终于可以和观众见面了。
但这个角色,郭宝昌死活要让陈宝国来演,在他的强硬和坚持下,最终陈宝国没有被换。
而事实也是如此,陈宝国是《大宅门》中两次拍摄唯一没有换的演员。
后来《大宅门》又迎来了许多实力派演员的加入,蒋雯丽、杜雨露icon等一些老戏骨,而张艺谋,陈凯歌来客串,捧的就是宝爷的场面。
正是有郭宝昌这股子精益求精的打磨劲儿,才有了《大宅门》的经典。
郭宝昌说:“《大宅门》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全部,这个作品不完成,我死不瞑目!”
这部剧播出以后,说一句“万人空巷”绝对不算夸张,同时这部剧也确立了陈宝国和郭宝昌在影视剧的地位。
如今的好剧是越来越少了,投资大却又粗制滥造,精品少之又少,希望国产剧能多拍出一些精品,观众才会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