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9-07-19   糖糖的随笔分享

01

印度阿三有部电影叫做《起跑线》,讲的是一对富豪夫妻,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进入好学校,他们铤而走险,假扮穷人去骗取入学名额,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讲的虽然是印度的事情,却戳中了许多中国家长的心。

我周围就有许多家长认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如果孩子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就会降低进入好初中的几率。没能进入好的初中,考入好高中的难度会加大。没能考上好高中,那么,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性就很渺茫。而考不上好大学,就会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何谈成功的人生呢?

仿佛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

有记者在2017年调查时就发现,当时许多孩子一个月的补课费高达家庭月收入的一半。每个孩子平均一周4门课,甚至有的小孩一周要上10门兴趣班,周末两天搞得比明星赶场还忙。其中有个别辅导班不但要价很高,而且名额有限,但仍有不少家长还是抢着报名。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种焦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说到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理论,囚徒困境

02

囚徒困境说的是有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抓,进行隔离单独审讯。警方的原则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8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拒绝坦白,坦白方释放,不坦白方判10年;如果两个人都不坦白,各判1年。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囚犯,选择沉默还是坦白?

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如何选择才是最优方案。

整个事件的当事人除了你,还有另外一个囚犯,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方的意愿。

第一种可能性:你选择了沉默,对方也选择了沉默,各判一年。

第二种可能性:你选择了沉默,对方胆小交代了你们的罪行,他被释放,你蹲10年。

第三种可能性:你选择了坦白,对方也选择了坦白,结果你们各判8年。

第四种可能性:你选择了坦白,对方保持沉默,你被释放,他坐8年牢。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囚徒,你会作何选择?

显然,第四个方案是最优的,因为不需要坐大牢。但是,你别忘了你的同伙也会这么想。所以他也会选择坦白,以求得到释放。结果就是你们两个都坦白,各判8年。于是明明有一个“你好我也好”的可能,但偏偏结果却必然是“你不怎样我也不怎么样”的结局。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03

这是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不得不考虑他人做出选择后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

在囚徒困境中,选择不合作带来的“利益”远高于合作。在这种极具诱惑的外界条件的干扰下,试问还有哪个“囚徒”愿意选择合作?

那么,有破解的方法吗?

双方博弈的最终目的是取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因此,两个囚徒可以事先通气,统一口径。但是,在利益面前,囚徒们的自律往往是靠不住的,还需要引入人工博弈规则,用来惩罚不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对方选择合作。正如伟大的邓爷爷曾说过的:好的制度能使坏人不得不做好事。

所以,两个囚犯的正确做法是在作案前就立好规矩,如果被捕,出卖的一方会事后得到什么惩罚,在这种“威胁”下,双方完全可以都选择沉默。

了解了囚徒困境,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曾经有记者采访家长为什么选择报辅导班,不少家长直言是因为“大家都报,我们家不报,心里有点慌”。

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就我们家孩子不上,那岂不就落后了嘛。于是,在权衡他人的选择后,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家长们非常默契地选择了“你累我累大家都累”的辅导班,陷入了囚徒困境中。

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单纯依靠家长们自愿自觉地放弃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只能依靠相关政府部门对这种现象进行整治。但是在引入人工博弈规则改善大环境前,家长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