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也发生了诸多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人们常常沉浸于林徽英和梁思成的爱情当中慨叹于爱情的浪漫与美好,
也会谴责徐志摩的花心和不负责任,更津津乐道于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旷世之恋。
然而在民国的诸多才子佳人中,有一位才女的命运却悲惨到让人痛恨当时的整个社会,
同时也为这位悲情女子坎坷的一生,报以长长的叹息。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曾被鲁迅誉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到当时文艺界公认富有才华的女子,
却因当时的社会原因和自身人性的不完美,使她度过了奔波、困苦、挣扎又短命的一生。
萧红的故事,被许鞍华在2014年搬上了大银幕,由汤唯饰演萧红。
其实,真实的萧红,远没有汤唯那般精致,她看起来更加的倔强。
萧红的一生,都在痴心错付,似乎她的每一段感情,都在重复着上一段的失败和痛苦。
1,思想在抗争,行动却在屈服的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的父亲是一个封建思相非常浓重的人,而且也很冷漠,萧红在家里唯一给她温暖的是她的祖父,然而在她读完初中后,最疼爱她的祖父离开了人世。
萧红的人生,从此没有了温暖。
初中毕业后的萧红,被父亲要求嫁给早已为她订好的未婚夫汪恩甲,但当时的萧红爱上了自己的表哥,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已有家小的表哥私奔到北平读高中,不久后,表哥迫于家人的压力扔下萧红返回家乡,萧红的生活很快陷入困顿之中。
汪恩甲在被萧红毁婚约之后,心里依然惦记着萧红,但汪家人对此时因私奔出走北平的而坏了名声的萧红嫌弃至极,萧红父亲更因萧红的出走被开除了公职,弟弟也因受不了学校的风言风语而转学,但汪恩甲不顾家人的看法追到了北平,走投无路的萧红被表哥抛弃之后,只能投入汪恩甲的怀抱。
在与汪恩甲同居的日子,他俩一直靠汪恩甲家里的资助过生活,但很快汪恩甲的哥哥不满萧红逃婚的做法,替弟弟解除了和萧红的婚约,萧红非常愤怒,跑到法院状告汪大澄,而汪恩甲为了维护哥哥的面子,当庭承认是自己自愿解除的婚约,这场纠纷令萧红输了官司,与汪恩甲的关系也变成了同居关系。萧红十分伤心,而且在北平的日子里,她发现汪恩甲抽大烟,无奈之下,她回到了呼兰河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当时萧红这一系列行为在社会舆论看来是极其伤风败俗的,而这一次回家,是萧红一生中的最后一次。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从萧红的这段经历中不难看出,她想反抗自己的人生,但命运兜兜转转又让她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也许有人会批判她的不彻底,但在那样的以男权为统治思想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不被家庭支持的弱女子,她有什么能力去反抗命运呢?在那个时代,女人想脱离家庭和男性独自去生活,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但萧红的命运,从主观上来说,的的确确没有从行动上脱离男人去独自生活的事实。
2、萧红: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皆因为我是个女人。
她是个女人,一个富有才华又极其敏感的女人,更是一个缺爱的女人。
写作,是萧红的天赋使然,与写作相比,她似乎将短短的一生中的最大的精力,都投入到爱情中去了,然而她短暂的一生中所经历的三段爱情,却都遭遇了被弃的后果。
汪恩甲在欠下旅店高额房租后不辞而别,随之而来的萧军,成为萧红一生中最爱的男人,但当时的萧军只是一个穷酸的文人,根本没办法替萧红偿还欠下的房租,两个人在困难中因相爱而相依相偎,度过了萧红一生中虽然穷困但却是最幸福的时光。
后来萧红、萧军的才华得到了鲁迅的赏识,并约二人至家中见面,萧红、萧军的作品得以顺利发表,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但好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的境遇,却疏远了他们在苦难中建立起来的感情。
很快大男子主义极强的萧军,受不了身边朋友对萧红作品比他的更有深度的评价,萧军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将内心的不满带到萧红身上,两个人从争吵发展到萧军动手打萧红。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她知道萧军对于爱情的哲学:爱就在一起,不爱就丢掉。
1937年,萧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缓和,1938年随着抗战的暴发,萧军和萧红最终因各自的生活目标不同而分手,分手时,萧红已怀了萧军的孩子,同年,萧红嫁给了明知她有身孕仍愿意明媒正娶她的端木蕻良。
此时的萧红,已不再向往充满文学理想的生活,她想要的,只是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但是,端木蕻良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
在与端木蕻良结婚后,萧红生下了萧军的孩子,但三天后,孩子抽风死在了医院里(另有一说是萧红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萧红两次产子,身边都没有亲人相伴。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期间,萧红再次遭遇端木蕻良的不辞而别,他只嘱托他的朋友骆宾基照料萧红,在端木蕻良离开萧红到萧红病逝的44天里,均是骆宾基在照顾萧红。
萧红一生的悲剧,除了时代的原因,就是她不懂世故、不太完善的人性所致,萧红是直率的,但也是任性的,萧红是单纯而又富有才华的的,但她对于人情世故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却是非常匮乏的。
萧红自言自己一生的悲剧在于自是一个女人,而事实上,她的悲剧性格也是她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她既不愿意顺应时代,又不能彻底抗争,在新思想旧意识中来回撕扯出悲剧的人生。
3、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与萧红同时代的另一位女作家丁玲,曾对友人说过,萧红注定命不会太长。敏感又痴情而且又不善交际的萧红,与无所畏惧的丁玲相比,她将生活的苦难全部压在了心头。她不及丁玲来得勇敢,更不及丁玲果断,萧红的命运似乎永远掌握在男人的手中,而丁玲却将自己的命运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也许萧红的一生,就是为情所困的一生,她在临终时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女,却将自己的一生始终都依靠于男人身上,成为男人的附庸品,仿佛只有爱情才是她生命的养分,这样的萧红,她的抗争并不彻底。
她的作品里更多充斥着的是贫困与悲苦,这与她的人生的基调又是何等的吻合!
有人指责萧红感情生活混乱,但在萧军的回忆录中有提到,萧红在与他相处的期间,从未有过不轨的行为,反倒是萧军,出轨了两次。
即使现在,女人出轨的成本往往要高于男人,男权思想,在现代的社会中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萧红的不甘,在于她对命运反抗的失败,而即使她如丁铃一样,留下的依旧是前古的骂名。
但事实上,文人中又有几个男人没有风流韵事的呢?但人们更多的关注的却是他的作品,唯独对于萧红这样的才女,更多的人对她的私人感情进行放大,谁让她是一个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