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我的家

2019-12-31   老北京故事


来源:北京四九城

牡丹园,

这个因牡丹电视机厂而得名的地方,

您问北京人怎么去,

脱口而出的准是“坐22路到”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叮当猫的口袋)


虽然名字里有牡丹,

但历史上的这里,

并没有大面积种植过牡丹。

它曾是元大都土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口。


明清时这里为京城的北郊区,

多为土岗子和坟地,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西面儿不远处便是塔院。


1958年以后,

这一带为东升公社塔院大队的农田,

以种植蔬菜为主。

再后来,北京城建四公司

开始在北京电视机厂厂区东侧兴建住宅区,

随着这一地区的逐渐开发建设,农田也逐渐减少,

住宅区和道路不断增加,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田全部消失。


虽说如今很多人大老远来牡丹园,

是为了打卡美食店。

但在几十年前,这里并不简单!

而且恕我直言,没抖音那会,

还真没瞅见铁锅一居门口有人等过位...


而且,在几十年前,

这里并不只是馆子比较多,

还有...


计算机厂、固体饮料厂......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

要数牡丹电视厂和皮件厂了。

上世纪90年代,牡丹电子集团公司东大门


听家老人说,

原先的牡丹电视机厂厂部楼,

是现在的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牡丹电视机厂组装车间,

是现在的翠微。

只不过这些年变化太大,

眼前的一切都不在是当年的样子了。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小刀云忠游、叮当猫的口袋)


您说放现在,

电视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件,

各种视频软件的出现,

更是让看电视的人都变少了,

可咱回想过去,拥有一台电视,是所有的人梦想,

尤其是这牡丹牌的电视机。

谁家要有一台,那可牛大发了!

“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


曾风靡过80年代的牡丹牌电视机,

最热闹时,厂子里近百台电视机挪着步往前走,

一个个荧光屏闪烁成长长的一串,

下线直接拉走,还带着热乎气儿!


那时候在这里上班,

是一件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

在那个电视机还属于统购统销的年代,

必须有电视票才能买得到。

而电视机厂的职工有福利,
一季度能得一张电视票,您说谁看了不眼馋。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了牡丹电视机厂,

不得不提的还有皮件厂,

在那时候的北京,

几乎人手一个的红箱子,就是出自这里。

结婚时,更要准备这样一个红箱子。

图不对文,来源见水印)


小编和这里更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我姥姥家最早住在小关街那,

后来皮件厂宿舍建好,

就搬到四号楼,一直住到现在。


过去我家门口的爆米花,您肯定吃过吧?


买断前,家里的长辈全在这上班。

您家孩子要也在皮件厂上的幼儿园,

那没准还认识我妈呢,

她过去是这儿的幼儿园阿姨,

说不定就看过您家孩子。


还记得2013年那会,

家门口突然出现了个“皮件厂销售部”,

各式各样的箱子、包......

至于后来什么时候关的门,这就记不清了。


我家门口的那小邮局,

您肯定也还有印象吧!

过去总得上这儿交电话费,

再后来改成了理发店,现在又变卖菜的了。

印象里,这儿还开过一段时间游戏厅


这几年整治拆墙打通,

往物美走的那一排卖东西的,

也全搬走了,

家里的老辈儿刚学会怎么用多点结账,

物美却也关了...


您说这些年,咱的牡丹园变没变?

现在的民族小学,

最早叫北极寺小学,

再后来被牡丹园合并,

之后又被北医附小再合并。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吃了个肚歪)


那年,没整治前的小月河,

还是条臭河沟,

天热时那叫一个臭气熏天,

直到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

这里才多了些人气。

记得刚整改好的那几年,还能租船划船,

就是小编没能体验一次。

(图片来自微博博客:康国平)



路口麦当劳关的时候,

还引起不小的轰动,

记得小时候发烧不降温,

我姥姥就拿出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

说等我好了,就带我去吃。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过街天桥旁的医院,

也开了有些年头了,

过去晚上遛弯,想上厕所,准来这儿。

每次进去都能瞅见值班的在看电视。

过去这儿还有个给小孩矫正视力的地方,

小编也来这儿治疗过一段时间,

不知道您家孩子见效没?反正我是一度没减。


路口的报刊亭,

过去也没少被家长使唤来买报纸。

那时候一路过这儿还真走不动道,

非得缠着家长给自己买上一本杂志。


现在,38改了路线,龙翔没了,

想买个锅碗瓢盆真不去该去哪好了。

那些年,没事姥姥就会蹬着三轮车带我

去大熊猫买东西,

不像现在只能去马甸大集

还不见得能买到实在东西。


不过好在翠微一直在,

22路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翠微的东西贵不贵咱单说,

夏天遛弯进去乘个凉,还是不错的。

过去优惠力度大的时候,

附近的老街坊还爱来这儿买点东西,

这几年也是越发冷清了。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匿名用户)


从牡丹园到前门,

22路每天送着来来往往的人,

去新街口、西单都方便,

有时候在新街口吃一肚歪,

溜达着也就回来了。

过去,总站那还有个小菜市场,

每次坐车回来,都得在这儿先买点菜再回家。

那会桥上还有收旧钱的


也许牡丹园对别人来说,

是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但对生在、长在这里的人来说,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海棠苑、聋哑学校、牡丹宾馆、

塔院商场、北医附中、郭林家常菜

国安剧场、玉勇、牤牛桥、北医三院......

小时候觉着西土城那的铁塔特别高,

看见它,就等于看见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