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和父母无法沟通,孩子有多绝望

2019-12-03     识物集

不管我们的家庭成员是谁,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交朋友,每一个人都是害怕孤独、渴望沟通和被理解的。

有时候我们不能及时的明白对方的话,但是随着沟通的增加我们应该习惯对方的说话方式。

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有的时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父母。很多的父母总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代沟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代沟的原因。


今年6月份,在湖南的一所中学,一个初中女生离家出走,找到时已经溺水身亡。一个上初中的女生,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12岁了,小女孩的父亲说,女孩的成绩很好,只是后来发现孩子偷钱,父亲问女孩原因,女孩什么只是说“再也不敢了”,后来又偷钱,女孩依然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地哭泣,父亲看到就动手打了女孩。再后来女孩就离家出走了。原来女孩被同班的男同学威胁,每周给他50块钱,女孩向老师求救,竟被认为是撒谎,女孩无奈之下只能偷父母的钱。

女孩这个遭遇竟然没有和父母说,对父母是有多大的失望和绝望,才选择了投河自尽。

父母们是孩子的至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沟通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难以跨越的难题。

父母总是一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孩子的内心想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甚至孩子都没有机会说出内心的想法,就被强势的父母给打消了。

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开始。

孩子怎么变成最亲近的陌生人?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很多父母不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想法。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你先写作业。”

孩子:“我不想写了,我想睡觉。”

妈妈:“但是你必须先把作业写好。”

孩子:“妈妈,我感冒了。”

妈妈:“不是叫你多穿衣服吗?你不听话,这下感冒了吧。”

孩子:“妈妈,我跑步崴脚了”

妈妈:“干什么都是粗心大意的,你不崴脚谁崴脚啊。”

这样的场景很多人应该感到很熟悉,当孩子极力反对一件事情时,家长们总是很坚持。

不去关心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即使孩子和父母说了很多,但是都被父母搪塞回来,这样的沟通只不过是把父母的意愿在给孩子强调一遍,并没有起到沟通的作用,沟通是双向的,在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沟通下,孩子和父母沟通的结果下,只能一次次的放弃和父母的沟通。

当问题孩子一遍遍问家长:“既然你们不爱我,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时,是否家长心里在滴血呢?我们不爱孩子吗,答案当然是爱孩子,只是爱的方式让孩子有了误解,爱的方式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沟通的障碍。

孩子怎么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了?

很多父母都不曾真正的听孩子说,当孩子遇到问题责备他们时“有什么心里话为什么不及时说呢?”,或许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当孩子真正找我们沟通时,我们是如何回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在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孩子并不总是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只是孩子一次次的满腔热血被父母的回应浇灭。

真诚:

不管和谁相处、和什么样的人相处,相处的基础都是“真诚”,只有当你真诚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认真和你沟通。

父母真诚的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才能和父母交心,不至于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放弃和父母的沟通。

接纳:

接纳孩子,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样,父母都应该爱自己的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不优秀,父母都应该接纳自己的孩子。

接纳,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给自己一个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接纳,在孩子心里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孩子渴望父母接纳自己。

不被自己的父母接纳的孩子是悲哀的,父母的接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同理心

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回应,当孩子遇到难过的事情时,孩子向父母倾诉,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试试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想“小孩子打闹没事”,这些事情在大人眼里确实是没事的,但是在孩子看来并不是一件小事,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总是“高高在上”,适当的“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和父母沟通不畅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陈乔恩一个有名气的台湾女演员,她曾经和母亲上过一档综艺节目,节目中他们的相处模式却透漏着一丝丝尴尬,陈乔恩和母亲一起却无话可说。

和母亲的关系疏离,是因为陈乔恩小时候和妈妈的沟通方式不对,她说:“小时候对妈妈的又不好的印象,他经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我怕她随时会打我。”

沟通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事语言相同,复杂的是情绪不同。沟通需要双方耐心的听对方诉说。

“我们都想真实的和对方相处”,不管是谁都想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但是我们并不一定都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沟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和父母说话,但是父母总是不能耐心的听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有的人在外面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但是回到家里就不愿意开口和父母交流。

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但是当每一次孩子开口时,父母总是敷衍。

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在她的书里给出过3个倾听的小技巧

用“哦”、“这样啊”代替评价和建议

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一些事情时,父母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听孩子慢慢地说,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尊重自己,孩子也会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自己的遭遇和想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是建立亲子的关键,和谐的家庭也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感情链接,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这时候就不用父母担心,孩子自然会和父母积极地沟通。

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就是“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倾听”。作为家长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会发现孩子的思想真的不同于大人,自己也会在换位思考中学到新的东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D75y24BMH2_cNUged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