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人类,我们对动物更深情

2023-03-06   单向街书店

原标题:比起人类,我们对动物更深情

㊟《我们诞生在中国》

和花、香香、福宝、丫丫——这是四只雌性大熊猫的名字。

它们年龄不同、分别生活在中日韩美四国;它们都很有名,尽管出名的理由大不相同。

事实上,它们的“熊生”对比十分残酷:成都的和花因为突出的外形而成为熊猫中的明星;在日本和韩国出生的香香和福宝更是从出生开始就被宠爱着长大,受到众人友善的关注。

丫丫距离国内最远,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动物园对着镜头啃竹竿,看上去苍老而瘦弱。

㊟丫丫近况

@假如熊猫会说话

为了让它早日回国,人们发起请愿签名、与动物园展开交涉、或是在其他熊猫的相关内容下方寻求更多人的关注和加入。

时代广场的投屏广告

为什么我们掏心掏肺去救助远方的动物?

和人类相比,动物总是弱势的,常会显露出智力上的笨拙;但人与动物的关系又是简单的,简单到我们常常不愿向身边的人类做出同等的付出。

梁永安在一次演讲中以宠物的单纯性来举例,解释为什么人对待动物会比对待人类要深情得多:“这涉及到我们生活里建筑性的最基础的原则,就是‘相信’。”

“那是我们爱一个人或一个东西时最根本的动因。”

“接丫丫乐乐回国”

小红书@蓝野 绘制的声援插画

“希望这个春天丫丫能顺利回国。”

这是丫丫在孟菲斯动物园的第二十年。

它已经是一只老年大熊猫了,当年和它一同去往美国的乐乐在上个月前刚刚离世,也正因为这样的变故,两只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才开始受到大规模的关注。

“加入我们吧,守护‘她’的老年。”这是网友投放在各地快递柜电子屏上的自制海报。

网友自制海报

除了个人辐射范围内的宣传,他们还组织起来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上投放视频;一些公众人物和商家也参与进来,共同为丫丫回国一事发声。

有生活在当地的女孩每天都会前往动物园拍下丫丫的生活动态,进食或抓痒,还有它在草地上留下的排泄物。

小红书@Min Meng

她的简介里写着“All about Yaya”

人们通过排泄物的形状来判断丫丫的身体状况,在弹幕里打下“宝贝加油”;希望这只 22 岁的老年大熊猫能够继续撑下去,直到在预计的 4 月 7 日那天顺利回国。

“拯救小象莫莉”

小象莫莉被解救的过程给过人们不少鼓舞,虽然这场斗争光是在网络上就已经长达大半年之久。

莫莉是一头明星小象,早在 2017 年,她出生的昆明动物园为它举办过盛大的周岁宴,有特制的生日蛋糕和围绕它的生日快乐歌,那时人们称呼它为“小象公主”。

2017 年,莫莉的周岁生日

后来莫莉因为“调整种群血缘”的理由被交换到异地,再次被人发现时,它的腿上拴着铁链,背上驮着一名游客。

网友拍到的“表演”中的莫莉

救助的过程并不顺利:不仅微博超话被封、莫莉的归属方公开否认虐待动物,昆明动物园无权决定接回小象;最初积极组织发声的人也频频接到来源不明的骚扰电话,他们只能一边应付着恐惧,一边继续给林业单位写邮件催促。

莫莉回归昆明动物园的公告

距离莫莉回归昆明动物园已经快 11 个月,后建的“解救小象莫莉”微博超话仍旧活跃着。

有人在里面分享莫莉的近况,说她现在看上去和其他无忧无虑的小象没有什么不同;更多的人则致力于为取缔动物表演而科普和发声:“我们解救了莫莉,还希望能救出更多的莫莉。”

超话里其余待解救的动物

被用于动物表演的小象四旺和猴子

“只想让抹香鲸活着”

去年四月的一场直播,有一千多万人共同注视着一头搁浅在海滩的巨型生物。

那是一头成年抹香鲸,身长 19 米,体重约有六七十吨,人们无法得知造成它搁浅的确切理由。

搁浅的抹香鲸

图源 Paris Match

救助的结果同样不确切:人类的干预曾经成功阻止过鲸群游向海滩,却很难让一头成年巨鲸重新入海继续生活。

人们往它的身上泼水、盖上浸湿的棉被和毯子以降低身体热量和保持湿润;在等待涨潮的时间里,许多人不忍继续观看,一旦援救失败,就相当于千万人共同参与了一场死亡直播。

救援人员往鲸的身上泼水以保持湿润

直到涨潮的好消息传来,水位上升,足以让拖船将鲸牵入海中的更深处;救援持续了 20 个小时,直到凌晨五点多船只切断了绳索,抹香鲸摇摆着尾巴喷出水柱。

奇迹的喜悦伴随着担忧,多数搁浅的抹香鲸在被救助后也不一定能长久存活。

9 天后,有渔民在临近的海域发现了一具抹香鲸尸体。“极可能是此前搁浅获救的那头。”海洋生物学家和参与过救助的人员都这么说。

对于这头巨型生物来说,人类的能力依然十分有限,但就在 9 天前的那 20 个小时里,人类拼劲了全力,只想让它继续活着。

“给实验犬一个确切的归宿”

对待小体型的非保护动物,人类能做的事情还有更多。

就比如互联网世界中最具戏谑和叛逆气质的比格——它们在传闻中吵闹、拆家、拒绝服从;同时这个犬种的另一重身份是实验用犬,占所有实验用犬的 98% 。

《宠物一千零一夜》

全球每年都有十万只狗被投入实验,用于检验药品、日化、基因和克隆。如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中所说,“它们的实验成果,每一个人都在享用”。

它们可能从未真实地下地行走,整日被关在铁笼里,没有自己的名字,也从未真正拥有过玩具。

《宠物一千零一夜》

在实验机构和愿意领养狗狗的家庭之间,存在着一些第三方的公益机构:机构的志愿者会从实验室里批量接收退役的实验犬,并在网络渠道中发布领养信息。

领养是有偿的,除了会在一定时间后退还的保证金以外,还会设立几百元的领养费用。这个数字经过了一定的计算,以狗的体重乘以狗肉市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浮动,防止有人领回去再抬价出售。

2017 年成立的公益组织“比格公社”在他们的科普内容里这样表达过他们行动的初衷:“短期之内动物实验尚不能被完全替代,在人类的利益侵害到某些动物的权益时,更多的人类应当采取行动来对其进行弥补。”

03 号被舟山一所福利院的院长领养

它有了自己的名字:妞妞

在戴锦华和梁文道的一次对谈中,戴锦华指出:“当我们嗲声嗲气地与动物对话时,你可以很清楚地体验到这是一种自我的投射,是我们一生中都渴望获得的被关爱、被宠溺和被赞美的状态。”

在对待这些远方和近处的生灵时,我们还可以做到这些:拒绝动物表演、对非生存所需的动物制品说不、与野生动物保持相应距离、以及远离非法圈养动物的盈利机构。

也许我们不能像 60 年前的海明威一样和熊做朋友,但他的看法,恰好表明了现代生活与动物相处的一类准则:“我喜欢去动物园,但不是在礼拜天。我不喜欢看到人们取笑动物,事实上应当反过来。”

编辑:猪猛猛

监制:李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