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妈妈,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想:“我用这个方法教育孩子,她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比如竹也现在喜欢把食物当做玩具,把食物捏碎、撕碎,弄得到处都是,我就会思考:我现在可以辛苦一点帮她收拾,但纵容的后果会不会是她长大后不爱惜食物呢?会不会她因此不爱整洁,总把自己也弄得脏兮兮呢?她如果看起来不整洁明朗,会不会老师、同学,以致将来领导、同事都不喜欢呢?如此一想,我感觉到了危机,也就立刻行动起来,批评并制止她的这种行为,哪怕她不开心、哭闹、反抗,但她至少认识到浪费食物是一件错事,她的将来很可能就不会不整洁、脏兮兮。
竹妈的这个做法,放在哲学上讲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放在文学上讲就是“防微杜渐”,放在历史上讲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未来固然是未知的,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当下,教她明辨是非、刻苦努力、积极上进,那她的未来才更有希望和可能。如下,咱们一起来说说父母应该避开的十个误区,他们可能看似小事,却也是影响孩子将来的“大事”。
误区一、包办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他们很努力却依然把事情做不好的时候,有些家长就忍不住要出手了:比如看到孩子想自己吃饭却把饭洒得到处都是,忍不住就给孩子喂饭;看到孩子学走路摔了一跤,就忍不住扶起孩子,安慰他改天再学;看到孩子很努力要系鞋带却系不上,主动帮助孩子系好鞋带。如此种种,以爱之名包办孩子的一切,不仅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还会让孩子玻璃心、经受不起挫折。
误区二、过度关注孩子
虽然三胎政策放开,但不少家庭依然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而这个独苗往往也就收获了家长过多的关注。不管是衣食住行,家长们都时刻陪伴着孩子,关照着孩子,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此过分在意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的中心,不仅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也把自己当作家里的“小太阳”,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所有人关注,甚至没关注就没动力。
误区三、轻易满足孩子
哭和闹是孩子的武器,当他想要买玩具家长却不肯的时候,当他想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家长却不依的时候,当他想要一双限量版球鞋家长却不买的时候,孩子就会拿出武器逼迫家长妥协。有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哭得小脸都红了,嗓子都哑了,就心疼了,妥协了,满足孩子。更有甚者,只要孩子开始哭,就立马妥协。但你可知,从小被轻易满足的孩子,必然不会爱惜物品,更容易讲究物质享受,不懂体贴他人。
误区四、让孩子享受特权
有的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爱意满满,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与众不同”,比如好的食物总让孩子一个人享用,孩子过生日一定是“大蛋糕+大礼物”的特别待遇,如此虽让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特别的爱,但也容易让孩子沉迷于“特权待遇”的沉浸式体验,习惯高人一等,等孩子踏入社会会极为不适应,且自私、没有同理心的他也难以得到别人的喜欢。
误区五、允许孩子生活懒散
诚然,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举止,让孩子想瘫沙发就瘫沙发,想睡懒觉就睡懒觉,要怎样就怎样,孩子会感受到自由和无拘无束,但当孩子长大却也要为自己的不自律买单。有所约束自己,健康饮食、合理作息、努力上进、积极锻炼,这些看似短时间会让孩子“不幸福”的事儿,却会在将来让孩子真正收获幸福。
误区六、做事大惊小怪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本应是勇敢、积极、客观的,敢于去探索未知,勇于接受挑战。但如果家长总是动不动就大声尖叫,孩子摔倒了、玩具弄坏了、拉臭臭了,就神色紧张,惊慌失措,那害怕的情绪也是会传染给孩子的,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爱哭爱闹,越来越离不开家长的庇护,从小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