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蘑菇云随之升腾而起。一时之间举国沸腾,这代表着我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氢弹了。
这一壮举不仅震惊国内的民众,更是令各国政府瞠目结舌。氢弹的研发绝非易事,对各国来说都属于全新领域,其计算量之大和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都无法计数。原子弹的研发成功也不过是两年的时间,任谁都无法想到我国在悄然间把氢弹也提上了日程并实现了。
各国研发氢弹的时间都有几年之长,俄罗斯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已经是属于速度很快的国家了。英国有四年多,美国七年多,法国更是长达八年之久,这也足以看出氢弹是各国在核武器领域的一大难题。
中国在专利,版权这方面向来都是加以重视的,更何况以我们中国人的高风亮节,抄袭简直是无稽之谈。事实很快打了美国人一巴掌,原来美国在氢弹上使用的T—U构型,这一类型无法长期保存,需要及时销毁。而中国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于敏构型,可以长期保存,这个名字也是大有来头的。
大大方方的祝福才是一个大国该有的气节,你不服那么可以在国内安排人员潜心研究一举成功惊艳世界,而不是干这种偷鸡摸狗的勾当。
那么是谁带领整个科研团队研发出了这颗氢弹呢?于敏构型,顾名思义,这个氢弹的研发者是于敏。
1960年,中苏彻底交恶,苏联将所有专家尽数调回国内。中国正属于开国初的建设时期,军事力量弱,军备武器都处于不足且水平低下的状态。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好,腹背受敌,第一颗氢弹的研发刻不容缓了。
当时原子弹还处于实验状态,国内的军事物理人才都集中于原子弹的研发中,实在没有人来接手氢弹这个包袱。这时于敏被项目负责人注意到了。
1960年至1988年,,于敏确实也过着无名无姓的日子,这28年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氢弹研发中。于敏在一众物理学家中他没有出过国,所以会比较吃亏。但他勤能补拙,举一反三,利用四年时间进行了自我理论探索。再带着团队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份荣誉报告,从无到有几乎是创造了奇迹。
老天总是善待努力的人,就这样竟也把氢弹各部分的数据都算了出来,再经过数次实验,氢弹的研发终于看到了曙光,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氢弹出现了。
长时间的研发致使于敏经常性过度劳累,再加上精神压力过大,甚至三次倒下不省人事,幸好送医及时,才挽回了性命。
1967年,罗布泊上空的那一声巨响,留下的那一朵蘑菇云都象征着我国第一颗氢弹引爆成功,这也意味着我国核武器领域迈入了全新的阶段。这些壮举都离不开所有科研人员的刻苦钻研,更离不开“氢弹之父”于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