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又惹事了,可他的不知所措,又何尝不是中国电影的迷茫

2022-07-08   闲人电影

原标题:贾樟柯又惹事了,可他的不知所措,又何尝不是中国电影的迷茫

贾樟柯又惹事了。

他说不能把中国电影做成主旋律专卖场,希望给所有电影一个确定性的环境。

这一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是这个词条在热搜并没有停留多久便已查无此相关。

贾樟柯很焦虑,不踏实,不想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拍电影。

他的《在清朝》筹备十几年,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不是贾樟柯不想确定,是他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两年前说已经改了剧本,计划开始搭景,前段时间在新派武侠论坛上,又说《在清朝》一定会拍出来。

如今接受采访时却说,不知道了,我连计划都没有,我的职业生涯原来是两年一部电影,现在变成五年、六年一部,无所谓了,不着急了。

本来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贾樟柯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这样的话?

因为他还爱电影,他期待中国电影能够回到充满确定性的年代,这样像他们这些人就可以努力为电影出一份力。

贾樟柯很清楚,中国电影目前的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

这几年的电影,成功的类型过于单一,观众看不到多样的国产电影,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复制、炒冷饭。

中国电影存在一些潜在的,不正常的竞争,失去了多元化的投资,只专注于安全的主旋律,没有了公平与平等。

与国外电影的交流上,国产电影也处于停滞状态。

欧洲三大电影节未见中国电影的身影,多合作、多接触、多交流隐身了。

这样的闭门造车,根本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下一个新浪潮若来临,中国电影难道避而不见吗?

贾樟柯对电影的敏感度要比普通电影爱好者高得多。

他的电影总是将视角对准处于边缘的小人物,借助镜头告诉大家,中国电影不止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小镇的挣扎与落后。

他将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底层角色,推向大众的审视之下,并以诗意的镜头对这个时代迎头痛击,让人们记住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不能被遗忘。

正是因为贾樟柯的这种不妥协让他长期处于地下。

以前的他,刚拍电影的时候特别有激情,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可现在电影成了单一的工具,电影对世界的改变太慢了。

有时候,贾樟柯不止一次地想过不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因为空间太小了,束手束脚的很难把自己的想法全盘灌输到电影当中。

可是他又舍不得离开他钟爱的电影。

这种纠结让他有了不快乐,让他的电影有了“我该去哪”的迷茫。

所以他的电影有时候有些晦涩难懂,因为他自己时常感到迷茫,而这种迷茫又一时得不到解答。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贾樟柯的困惑仍旧没有得到解决,还会持续很久。

作为这个时代里的寂寞独行者,贾樟柯多次为自己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而焦虑。

他想保持艺术性,但其中的平衡点如何权衡始终让贾樟柯不知所措,但愿这样的生活不要抹平他的诗意。

贾樟柯的不知所措,又何尝不是中国电影该去哪的迷茫。

从1905年有了中国电影到现在,西洋影戏已经本土化一百多年了,有过辉煌、有过暗淡,但从未有人放弃过电影。

如今,中国电影又面临巨大的困难,是一刀切封禁所有,还是撂挑子,爱咋咋地,中国电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建国后,中国电影有两个黄金时代和一个爆发时期。

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十七年时期,即1949年至1966年,全新的中国电影扑面而来。

这十七年,整个中国百废待兴,外忧内患,为何还能让中国电影跟上世界先进电影的脚步?答案很简单,人才储备多。

彼时的中国,第二代导演老当益壮,第三代导演正值壮年,第四代导演年轻气盛。

即使时局不是很安定,但是掩盖不住他们过人的才气,即使在框架里跳舞,依旧遮不住他们光彩照人的样子。

在桑弧、谢晋、崔嵬、石挥、赵丹、凌子风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电影蒸蒸日上。

十七年时期,中国出现了《林家铺子》《我这一辈子》《姐姐妹妹站起来》《哀乐中年》《农奴》等经典电影。

这些作品把新现实主义和蒙太奇带进了中国电影当中,并且技法不输国外。

此外,以《林家铺子》为主,革新了《小城之春》中诗电影的风格,启发了后来的《城南旧事》,让中国电影语言有了十足的进步。

第二个黄金时代是1978年——九十年代初。

这十几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逐渐开放,外来先进的电影语言走了进来。

同时,对艺术的限制也很少,创作环境也比较开放,讲究导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艺术的革新,对民族和文化的反思。

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有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尤其是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大都革新了中国电影语言,让中国电影百花齐放。

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田壮壮的《猎场札撒》等电影,其中具备的先锋性,让世界电影为之震撼。

他们也先后在国内外揽获大奖。

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包括奥斯卡,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第五代导演与第四代导演一起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至今都无法超越的高峰,一个令人怀念的为艺术不断革新的高峰。

一个爆发时期是2012年至2019年。

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群体逐渐形成,票仓不断扩大,票房数字持续增长。

2012年,《泰囧》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破十亿的电影。

次年内地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年度总票房冠军头衔再未旁落,2014年的《变形金刚》除外。

2014年,《心花路放》成为第一部票补的电影,国产电影开始野蛮生长,年度总票房以百亿递增。

2017年《战狼2》单部电影票房突破50亿,2018年,年度总票房突破600亿,2019年达到目前的巅峰——641亿。

可现在呢?中国电影陷入了艰难时期。

不禁三省吾身,人才储备多吗?创作环境开放吗?电影市场快速增长吗?

答曰,三个条件一个都办不到,所以这是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应该携手度过,而不是勾心斗角,弃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