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Me留学L学员收获
艺术管理类硕士录取大满贯!
学员背景:
美本艺术专业
GPA 3.7+
多段艺术设计相关实习
录取院校:
波士顿大学艺术管理
纽约大学视觉艺术管理
普瑞特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管理
New York University-MA in Visual Arts Administration
我是加州某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来,我对艺术和艺术家群体都抱有一种真挚的热情,希望能够长期在这个领域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本科毕业后,我打算申请Art Administration的研究生。不巧的是2021年美国疫情太严重了,于是我推迟了研究生申请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充分准备后,申请我的梦校——纽约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
于是2021年夏季我启动了申请季。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心得是:事无巨细,每一件都要提前规划,都要尽量做到极致。
选校准备阶段
因为选择了Gap一年,所以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研究目标专业和学校。选校时,我会通过官网探索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并通过人脉关系找到研究生项目在读的学生或者校友了解情况,参加学校的Online Info Session等等。这些Info Session有很多干货,去听一听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一定要勇敢去露脸,就算只是和招生官泛泛而谈地交流,Session后给他们发邮件,也可以留下一些印象。
这些联系在面试的时候,也可以成为话题。不管面试官是谁,同一部门的同事,肯定是认识的。他会觉得这申请人是真的在意这个项目,想要来我们Program,才在前期做了这么多努力。我面试时谈到我前期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项目,面试的氛围通常变得很好。而且,我之前参加了一个比较早的Info Session,还拿到了Free Application Code,帮我免除了申请费。
* 所有图片来自:L学员 Instagram: dawnfled
推荐信小插曲
我提前半年就开始和本科的教授联系并索求推荐信了。因为申请季也正值老师们上课最忙以及期末考试的阶段,所以我赶在暑期放假之前就和老师们联系了。我一口气联系了6位老师,原本以为万无一失了,结果还是在推荐信环节遇到了小挫折。当时有一个推荐老师在校外是一名全职的画家,她本来答应帮我推荐,但是后来就没有回音了。申请期间,这位老师有办一个画展,我还带上朋友去露脸了,可是她整个活动都忙着social,最终也没有给我推荐。最让我不开心的是一位老师在我发了一些申请材料给他后就消失了,算是默拒我了吧。
最后救我的那位老师,我不仅上过他的课,还去参加过他组织的一个行为艺术项目。虽然不是强制的活动,但我本着所有事情都去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我找到这位老师写推荐信时,他正在休假。虽然不想麻烦他,但我也暂时找不到其他推荐人。也多亏了他,我的推荐信成功交齐。
因为这次经历,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在校时间,和老师打好关系。另外,如果申请的学校较多,还可以找一两位老师备选,因为有一些老师是不愿意提交那么多封推荐信的。
定制化文书让我脱颖而出
申请中最重要的一道坎便是文书,这也是Me留学帮助我最大的地方。我在8月物色申请机构时,正好有一位认识的艺术家朋友,研究生申请是Me留学做的。我通过她联系到了Me留学。当时这位艺术家朋友对Me留学的评价是:老师们好像是自己的姐姐一样,全程陪伴很贴心!我也是对比了很多家,感觉和Me留学最合得来。别的机构经常给人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虽然能理解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他们常常忽略了学生本人的意愿,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申请这件事情。而我和Me留学的老师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是在认真倾听我的需求,而且她们尊重我的独立性和我的想法,没有不停推荐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这点我是非常喜欢的。最后我决定选择Me留学帮助我申请。
关于文书内容,我在心里有无数次构思。在和文书老师沟通时,我其实大概已经琢磨出一个初稿了。这也是我想要鼓励未来申请的同学可以努力的地方:写文书更多的不是在于别人,而是在于自己。和老师头脑风暴过程中,我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的文书老师也详细询问了我的背景,兴趣起源,未来的规划等等,将我的想法和我的经历进行梳理。
在文书创作过程中,我也会积极提供一些素材给老师参考,比如我在沟通中提及到的一些行为艺术、艺术家,我都整理了关键词和网站链接,发给文书老师,让她可以全面了解。老师也是看过了我提供的这些内容后,在文书中更自如地运用这些素材,让文章更贴切,更专业。
我的文书老师非常耐心和专业。我的文书主线用一个“光”的象征串联起来,总体陈述了我过去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的思考,文章开头也是根据我的个人人生经历精心设计的,我对文书的内容很满意。在后续文书修改中,老师愿意倾听我的反馈,与我讨论,修改细节。这也是我提倡大家做的,在申请中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要积极参与到申请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文书,还是在之后的网申递交、面试环节。毕竟申请是自己的事情,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来。
梦校的面试,自己争取!
整个的申请指导过程我就不多说了,我想重点分享一下我的面试经验。我一共面试了三所学校,NYU,BU和Pratt。比较特殊的是,有两个学校的面试机会是我争取而来的。比如NYU,在它陆续发面试的期间,我却还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等的有一些着急了。于是我和申请老师们商量了争取面试的方法。整理好思路后,我们一起给NYU的相关部门和系主任写了邮件表达了对该项目的兴趣等。其中,我特别聊到了我对这个项目的Dean的一些作品的理解,我感觉这应该有打动到面试官,她也很快发来了面试邀请。而BU本来是不需面试的,因为我自己对项目有一些疑问,以及希望给招生官留下更深的印象,争取到了一对一沟通的机会。
面试前的准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申请老师给我分享了NYU面试题目并带我准备面试内容,我自己也到论坛里去看其他学生的面试经验。并且,我积极联系NYU该项目的alumni和在读学生,询问他们当初申请时的面试状况,甚至老师的面试风格如何。在这期间我遇到了非常多暖心的,愿意帮助我的人,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耐心和无私的帮助。
其次,我非常建议大家对招生官和项目的授课老师进行一些调查。以NYU为例,我对系主任的一些艺术管理思路和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还特别找到她的一篇文章来读。在之后的面试中,我也确实发现这些知识储备让我从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亚裔学生,我希望大家能真诚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怀着Passion去做这份申请。你会给招生官带去惊喜,也会为了打破亚洲学生沉默、死板的Stereotype做出一份贡献。
在NYU的面试中,我压力很大。因为这是我的Dream School,我实在太想去了,很害怕说错话。当时是Dean给我面试的。她是一位看起来比较严肃的老太太,让我觉得气氛有点紧张。而且她常常有捕捉性的追问。很明显,她更在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读这个项目,而不是我的经历如何,文书写的怎么样,推荐人是谁。因此,我关掉了那个显示着我的面试题目草稿的iPad,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和她的对话中。
在她问完了我的想法和经历,在做笔记的时候,场面安静下来了。我感到有一些Awkward。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让这段时间就这么空着过去了。于是我开始主动讲我如何联系到了这位面试官以前教过的一些学生,和一些我正在读这个项目的朋友的反馈,谈了谈我参加Info Session时的感受。就在这时,她突然说了一句,“You’re gonna do well here, even though it’s tough.”瞬间我们的面试氛围就变得不一样了。
接着,她问我有什么想知道的事情。我本来准备了一些比较官腔的问题,比如有什么建议给我们这些年轻的艺术从业者。她也很官腔地跟我打了个太极。我马上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于是我很Casual地询问她最喜欢纽约哪个艺术机构。她第一次不设防地笑了,说,以往都是我问被面试的人这个问题。她在给出答案的同时,也问了我喜欢的博物馆。我突然发觉最后的这几个问答之间,我和面试官似乎都发现了对方和自己是意趣相投的。我也更加确定我在NYU的艺术管理项目一定会学的很快乐。在结束沟通时,面试官说很高兴和你对话,而我感觉这次申请已经十拿九稳了。面试两周后,我拿到了录取。虽然BU、Pratt等学校也伸出了橄榄枝,但选择NYU是毫无疑问的。
Gap Year的收获
Gap申请的这一年,我深刻体验到了做一行爱一行这种宝贵的心态。像艺术管理这样的专业,没有100%的投入是做不下去的。一些我接触到的同学对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没有特别的热情就想要申请,甚至会说这个专业门槛低一些,学个皮毛就行。这让我感到很失望。与其读一些自己学不好、学不开心的专业,还不如在大学期间勇于试错,甚至在毕业后还可以考虑Gap、或者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工作等等。毕竟将错就错地学下去、工作下去、花几年的时间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这行,可是比大学期间一两年试错的成本要巨大得多了。
我很庆幸,我找到了自己的Community。他们是我身边同样对艺术充满热忱的同学,是我的才华横溢愿意倾囊相授的大学老师,也是我通过关系网认识的校友、网友、支持我研究生申请的人,其中也包括我在Me留学遇到的老师们。找到这些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平时多和周围的人互动,联络。比如,我在疫情期间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个Project,一起支持学校和周边的同学们拍短片摄。他始于疫情,止于疫情。但是这个Project也给我增加了很多Connections。而且做这件事不需要注入公利心,就是为了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合作的这些朋友们也邀请我一起做画展,推进自己的艺术项目。
最后我还想鼓励大家,要敢于表现自己,为自己说话。这样说或许有些唐突,但留美近10年,我总觉得在美国的中国人似乎太内敛了。不论在申请还是之后的社会中,需要和很多本土人竞争。如果不敢说话,不会social,在未来的学业和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阻碍的。原来我也不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我努力去打破这点,努力和同学、老师真诚交流。慢慢的你会发现,有了困难时可以求助的人,他们也会愿意帮助你。希望你们也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自己的归属,做一个敢于表达、乐于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