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格外让人难忘。
先是因为疫情的关系,各个春节档纷纷撤档,让人无奈又惋惜;然后是徐峥的《囧妈》变为免费网播,让人击节叫好;再是代表一代人体育精神的科比骤然离世,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这个春节的基调,整体上透露着一种“丧”。
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看《囧妈》,或许是春节期间唯一有些光亮的事了。
1.母子之间的“囧”
《囧妈》的情节并不复杂,却能直击人心,揭露出中国式家庭深深的撕扯。
虽然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似乎都有一位影片中的“同款妈妈”。
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事业有成,却与妈妈卢小花有着深深的情感矛盾。
在阴差阳错之下,徐伊万踏上了母亲所在的通往莫斯科的列车,开启了6天6夜的母子之旅。
而这对母子,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子:一个对母亲不耐烦的儿子,与一个事事都要管儿子的妈妈,可想而知,一路笑料不断,状况频仍。
徐伊万的母亲,总是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
她会在他通电话时,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小番茄和鸡蛋,中间还不忘给他擦擦嘴。
会强迫中年儿子跟自己拍旅游打卡照。
会给他吃一整盒红烧肉,却又嫌他胖,在只剩下一块肉时,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吃。
除了吃饭,也会管儿子的私生活,让儿子“生个孙子给自己抱抱”;禁止儿子与车厢的美女走太近。
俨然是将中年的儿子,还当作那个没长大的小宝宝。
而面对这样的妈妈,徐伊万感到窒息、压迫,想尽办法与之对抗。
是不是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母子关系?
一个管得太多,一个烦得不行。
妈妈不会爱儿子,只能以一种投喂式,甚至是控制欲式的方式来管束自己的儿子,并且始终认为:自己是为儿子好。
而儿子同样不会爱妈妈,他不能理解母亲的爱,也不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只是更激烈地反抗或逃避。
这反而,使得母子二人渐行渐远,变得更疏离。
2.夫妻之间的“囧”
影片中的另一种“囧”,便是夫妻之间的“囧”。
首先是卢小花和徐峥的父亲徐翔,他们的夫妻关系并不和谐。
卢小花会跑到徐翔单位,拿着大喇叭喊“你们谁也不要跟徐翔做朋友”。
表面上是卢小花控制徐翔,其实徐翔也会在醉酒后家暴卢小花,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给卢小花的胳膊上留下一块块淤青。
这样的亲密关系,自然并不能持久,最终以徐爸爸因心脏病去世而告终。
其次是徐伊万与张璐紧绷的夫妻关系。
在影片的开头,徐伊万就已经跟张璐离婚了。
他们之间也有爱,只不过这份爱,用错了方式。
徐伊万会在繁忙中,抽空为妻子修理台灯,而却不知道妻子并不喜欢这个台灯。
用张璐的话说,徐伊万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老婆”。
这与徐伊万抱怨妈妈“心里有一个幻想的儿子”,是何其相似。
可见,张璐与徐伊万,就是卢小花与徐伊万亲密关系的复刻。
两个本可以幸福的年轻人,却因为不会爱,而延续原生家庭的不幸。
3.化解“囧”,需要我们做到共情
到底是什么,让满嘴是爱的我们,变得面目狰狞?
到底是什么,让深爱的两个人日渐疏离,渐行渐远?
原因无他,唯“缺乏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理解;你悲伤,我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你的情绪,理解你的感受。
面对妈妈的管控,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去接受与包容,体会母亲控制欲背后的爱,两人总会在某一个爱的转角相遇。
卢小红离开后,徐伊万哭着去追,急迫而后悔;面对熊的突袭,在生死边缘,两人终于读懂了对方那份沉甸甸的爱,并与对方和解。
面对伴侣,如果能放下心中的结缔去倾听与诉说,走进对方的情感世界,隔阂总会消弭。
徐伊万终于说出了自己积淀已久的爱:他还深爱着张璐,不想与张璐离婚。
虽然两人最终没有复婚,但彼此心中已无遗憾,并且还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可以追寻。
共情,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并不孤独,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陪伴。
那共情能力应该怎么习得呢?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曾经提出:“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他说,他对来访者最常见的回应,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嗯”。
在他看来,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
不加批判的回应,让来访者能够毫无负担地表达情绪,从而让对方敞开心扉,接纳真实的自我。
正如心理咨询师茗荷所言:“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回归到中国式家庭,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
作为子女,我们可以坐下来,抱抱自己的妈妈,明白他们缘何是他们,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当双方都敞开心扉,你就会发现,其实亲人之间,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儿。
作家王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被母亲逼婚的女孩,已经几年没回家过年了。
有一年春节,母亲不小心跌倒,摔得鼻青脸肿。
蓦然间,女孩发现,原来母亲已经这么老了,不由得湿了眼眶。
母亲哭着对她说:
“因为我有你,现在老了病了,才不至于等死。可是你呢?单身一人,以后怎么办?”
女孩终于对母亲说出了积压在心里多年的话:
“妈,你是有我,但这代价你不觉得太大了吗?你跟我爸一辈子相互折磨,忍了几十年,较劲了几十年,就算有孩子,值得吗?”
这个春节,她们终于彼此敞开了心扉,理解了对方的苦与难。
母亲明白了女儿的独立与坚持;女孩也读懂了母亲的牵挂与心疼。
女孩说:
“当我像一个青春期少女愤怒地反抗母亲时,彼此都被折磨得绝望;但当我们像两个成年人一样互相体谅的时候,却真正明白了对方真实身处的世界。”
作为伴侣,我们可以先去问一下对方的感受,再去为对方锲而不舍地付出。
毕竟,确认了他们的感受,我们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就像廖一梅曾经说过的:“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作为父母,我们要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我们生命的附属品。
东方文学的先驱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诗,道出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真谛。
诗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这样的话,可能初看不会被大多数父母接受,但他无非是在表达一种观念,即尊重你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观念、兴趣和能力;他有权利做他自己,我们需要尊重他的个性。
父母不应该是主人或法官,总是高高在上地劝诫孩子,而应该是孩子的朋友或促进者,引导、支持和推动孩子,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出真正的自己。
妈妈和儿子在吃手性寿司
2020,谐音是“爱你爱你”,愿我们在2020的年初,于《囧妈》这样一部温情影片中,学会爱,遇到爱,用力爱。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愿家家户户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孟小喵,多平台原创作者。一只可爱、温暖的喵,希望通过读书写作,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原创作品,欢迎阅赞,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