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的理论可以照搬吗?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了,答案在这里

2023-10-19   IF枕边育儿

原标题:教育专家的理论可以照搬吗?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了,答案在这里

导读:说起养育孩子,大多数的家长都将着重点放在养上,尤其是在物质方面,尽可能满足,仿佛这样自己就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其实,这种做法也只是做到了养,真正的育儿,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更好的生活。大多数的家长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如何才算是将孩子教育的好呢?

闺蜜丽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教育方面的知识倒是比较重视,当她看了很多的教育书籍之后,却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了。

有的专家说应该快乐育儿,孩子的快乐比成功更加重要,可是有的专家却说孩子就应该打骂,否则孩子无法成才。面对不同专家的说法,丽丽很纠结,她不知道自己应该按照哪个专家的说法进行育儿。

是不是按照专家的理论教育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成才?那些专家们的孩子后来究竟怎么样了呢?

几个例子告诉你答案

专家们的教育理论或许被世人所认可,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也并不一定能成功,接下来,我们看几位教育专家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案例一:李玫瑾的女儿数学很差

李玫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观点因接地气而被很多的家长朋友所认可。每当讲起教育方面的理论,她经常会拿自己的女儿作为教材。

如果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成为一个名人或者大富大贵,那么李玫瑾的女儿应该并不算是成功的。

在初中时,女儿的数学成绩很差,李玫瑾并没有因此而发火,反而鼓励孩子做一个乐天派。

Tips:允许孩子活出自我。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女儿的快乐往往比成功更重要。

案例二:华生的孩子多次自杀

在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要去干预,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逐渐懂得,哭泣是无用的。这就是著名教育家华生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孩子如同流水线的工作,将教育机械化,这种理论观点也曾影响很多家长的育儿观。

华生将自己的教育理论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们的一生却并不幸福,几个孩子多次自杀,甚至酗酒成瘾。

Tips:与其选择华生这种不带温情的狠心的教育,不如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勇敢的探索世界。

案例三:卢梭认为将孩子扔给福利院会比自己教育的好

卢梭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育儿主体论在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在教育界有如此高的地位,但是他的5个孩子却都交给了福利院抚养。

卢梭认为将孩子交给福利院抚养,远比在自己身边抚养更有利。他也没有寻找过这几个孩子,当然孩子们究竟过得怎么样,也就无从得知了。

如何才算是将孩子教育的好,这几个特征很明显

特征一:可以和身边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遇到事情就只会哭,这种方式难免会让身边的人很头疼,毕竟这种哭诉的方式无法让身边的人了解真正的诉求。

表达能力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遇到了重要的事情时,正确的表达往往可以更快速解决,而缺乏沟通技巧,往往会让一个人寸步难行。

特征二: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的习惯如同是播种,好的行为习惯等于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任何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独立的,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自律的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收获美好,或许点滴的努力,将会是成功前的黎明时刻。坚持好的习惯,或许不会必然看到美好的结果,但必然会无悔。

特征三:较强的自理能力

大多数的家长都自认为孩子年龄小,做事情担心孩子会伤到自己,难免会忍不住代劳,有的家长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做法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低,走进校园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犯错,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成长。孩子拥有了较强的自理能力,方能在日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提升自我能力。

教育孩子,父母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首先,不盲目套用理论知识,尊重成长规律。

大多数的家长盲目崇拜专家,甚至会不加以分辨便开始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实,理论是正确的,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如果完全照搬理论,难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是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家长不必一味盲从,或许在其他孩子身上可以应用的理论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试着尊重孩子,做一个开明的家长。

其次,试着换位思考。

很多家长犯错了,会以第一次做家长而为自己开脱。其实,每个家长都曾经是一个小孩子,何不试着换位思考,或许当家长换位之后,往往会被自己的行为震惊,能够更清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想说的是,不必总是和其他的孩子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必一味要求孩子必须优秀。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学会放眼未来,给予更多的成长空间。

最后,听听孩子的心声。

大多数的家长都习惯性教育孩子,却很少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家长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家长的做法却往往伤害了孩子,试着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根据他的反馈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Tips:孩子的想法或许过于片面,家长要给予耐心,和孩子进行深度交流,通过多种方式磨合,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和父母共同成长。

枕边育儿寄语: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的,这是家长都要认清的现实,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待,想想自己当年又是什么样的呢?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做一个开明的父母吧!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