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云艳芳 实习记者 郑艳慧)“羊名天下”班、“万物皆牛”班、“豆蔻丁香”班、“呦呦鹿鸣”班……走进回民区贝尔路小学,28个以内蒙古特色风物命名设计的班级各美其美,校园环境温馨雅致,成为该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将内蒙古特色风物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在美术老师和班主任的带领下,每个班级都围绕一种风物进行主题创作,孩子们把锡纸着色,再将牛皮纸折叠而成的千纸鹤和信封悬挂其上;用水彩绘制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牛、驯鹿样式的剪纸和惟妙惟肖的羊皮画让教室充满童趣和意境。经过创作,每一个班级教室的内外墙面都五彩斑斓,充盈着生动的活力(见图)。“希望孩子们能在这种立体的童话世界中不断提升认知的高度和思维的广度。”大队辅导员霍悦然表示。
除了直观的风物设计展现,还有“骆驼的分布与种类”“羊绒与羊毛的区别”等许多知识性内容。据霍悦然介绍,知识性内容的呈现是一个社会化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社区、相关单位的联动努力。孩子们到丁香路探寻丁香作为呼市市花的渊源;走进市场探究羊绒衫和驼绒衫的区别;为了解沙棘汁的制作过程,学校联系相关工厂人员入校讲解,并带领孩子们实地观摩;还与林业局沟通,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树木养护知识。
在教学楼拐角处,一面“百家姓”墙面凹凸有致、立体感十足,凑近一看,原来是用快递小纸箱外包牛皮纸写上姓氏制作而成。这种“立体+再利用”的创意在贝尔路小学随处可见:用绒毛类玩具的绒毛做成立体绵羊、将餐盒裁剪后着色绘制成兔子、把手袋稍加装饰制作成雪鹿,还有远看亮晶晶的用锡纸制作的丛林山川、云朵河流以及丰富的动物形象……霍悦然告诉记者:“对生活中这些显而易见、面临丢弃的东西进行再创作,就是为了引导孩子们实现物品的可持续利用和风物内容的不断生成。”
校长孟繁亮表示:“我们的教育设计不仅要具有内蒙古高原气势,更要从小切口入手,让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通过班级各美其美,形成具有立体印象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条走廊都会育人。”
在多年努力和耕耘下,贝尔路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百所德育名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教育基地试点、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