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号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它的出现将世界海战体系彻底颠覆,导致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战术经验瞬间过时,刺激了世界大国的核潜艇竞争。那么鹦鹉螺号作为核潜艇的开山鼻祖,它到底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变革?
鹦鹉螺号核潜艇
作战性能一般的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作为第一艘吃果子的核潜艇,它的身上难免有着浓重的实验意味,因此在作战能力上它并没有超出当时常规潜艇太多。
潜艇在1952年开工建造,1954年服役。关于它的名字由来,普遍认为它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以其中潜艇名字命名,实际上美国海军早就有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了,还在二战中建功无数,所以采用鹦鹉螺号的名字,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非单纯的纪念小说。
鹦鹉螺号下水
鹦鹉螺号核潜艇长97.5米,宽8.4米,吃水6.7米,水下排水量4040吨,超出当时大部分的常规潜艇,但是与今天的各种核潜艇相比它又是一个小不点,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潜艇没有导弹等武器系统,只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潜艇内部储存弹药18枚,攻击能力比当时的常规动力潜艇强不了太多。
鹦鹉螺号下水仪式
潜艇外壳借鉴了二战期间的技术,整体简洁流畅,水下阻力较小。核动力装置占据潜艇近一半的结构,带来的是水面最高25节航速,水下20节航速,能够不中途添加燃料航行3万千米,设计水下最大潜航时间50天。
鹦鹉螺号改变世界
首先就是对战术体系的改变。核动力对潜艇的下潜深度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潜艇的潜航时间和潜航速度有极大的提升,潜艇不必再担心长时间水面航行受到威胁,而是以远距离潜航的状态接近敌人发起攻击,作战隐蔽性更高。
二战潜艇攻击商船
真正给对手增加的麻烦实际上是反潜,当潜艇发起攻击之后,或者意外暴露了潜艇的行踪,反潜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来反潜工作就是一个十分麻烦的事情,二战期间潜航时间短,潜航速度慢的U艇都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核潜艇就更不好对付了。
对付常规潜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撒出去大量水面舰艇分区域搜索,时间一久憋不住的常规潜艇就会自动浮出水面,但是核潜艇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它既可以高速从水下遁走,也可以直接找一条海沟老老实实呆上十天半个月,水面舰艇对此没有十分有效的应对手段。
鹦鹉螺号潜艇
鹦鹉螺号的核动力还验证了大型潜艇发展的可能性,潜艇排水量的提升不再受制于传统活塞式发动机,毕竟活塞式发动机需要更多的燃料空间,潜艇排水量更大,需要的电池组也更多,因此潜艇就算造得大了,作战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鹦鹉螺号改变的不止潜艇,它还改变水上舰艇。经过反复的实验,核动力被证明完全可以运用在大型水面舰艇上。相比之下核动力不需要额外的燃料库等空间,动力输出足,多余的空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以此为基础打造的水面舰队具备中途不进行补给直接航行到任何海域的能力,比常规舰艇使用灵活,受到的制约更小,以前“鞭长莫及”的窘况不复存在。
核动力航母
除了军事用途,鹦鹉螺号最大的作用就是证明了大型核动力作为发电动力源的可能性,为核电厂的修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鹦鹉螺号的缺陷
鹦鹉螺号并非没有缺陷,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动力设计,核动力虽然好,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定期维护。鹦鹉螺号的核动力组件吊装不方便,维护性差,维护人员需要穿上厚重的两层防护服,过程复杂,维护时间长。这些问题都在下一代核反应堆里得到解决。
核潜艇
鹦鹉螺号的武器系统只有传统的鱼雷,但是5、60年代是导弹发展的重要时期,与之后出现的具有潜射导弹能力的潜艇相比,鹦鹉螺的作战能力要差得多。
结语
总的来说鹦鹉螺号作为验证型核潜艇,它是十分成功的,美国海军从它身上吸取了众多的技术经验、使用经验,开启了核潜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