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战场的激烈,让人们见识了信息化战争的快速部署,和部队之间的协调应变能力,也引发人们对发动现代战争的思考。
一如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题材电影,柏拉图说:“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终结”,战火为这些地区带来的苦难,美国似乎一直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发动战争的初衷,总是以和平、正义为主旨,索马里这场战争这些意义似乎都有。
只是,预计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军事行动,最后激战十五个小时,两败俱伤。成为美国自越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这里面有联合国对索马里形势上的错判,而电影也不回避美军在指挥和情报上的重大失误。
紧张残酷的巷战场景,一百多差不多面孔装备的美国大兵、以及部队的各种番号,绕得人头晕,但并不阻碍这部电影成为军事迷心中的经典。
电影开头就点明了主题,似是而非,谁强谁做主。为了美化美军,连平民的伤亡也只是从美军视角叙述,但导演算是仁慈的,据说为了迎合美国防部,从原著到剧本,做了三次大修改,但很多细节意义上,依然保留了反战思想,对索马里的伤亡,给予了人道上该有的同情。
为什么而战?被美军控制的军火商奥斯曼说:
“加里森将军,你们不该来这儿,这是内战,这是我们的战争,不是你们的。”
加里森:“30万人丧生而且还在增加,这不是战争奥斯曼先生,这是屠杀。”
而美国大兵们对于战争也很迷茫,牵强地做些理解,埃利斯曼中士的理想像童话般美好:
“这些人(索马里人)没有工作、没有食物、教育和未来。我只觉得我们有两个选择,帮助他们,或者眼睁睁看着他们自相残杀。”“我是来改善世界的。”
三角洲部队的老兵胡特,他却只一个朴实的理念:“我是为了同胞弟兄拼命,就这么简单。”
“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整个战争从救人开始,到救人结束,但士兵的观点并不能真正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战争”这个疑惑。
战斗中的大兵表现得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恐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了电影的真实性,所有演员都经过游骑兵和特种部队的真实训练。参演的许多士兵和飞行员,都是在役的士兵,或参加过实战的退役老兵。
神秘的东非索马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因海盗,才对它有点熟悉。
更早在17世纪之前,索马里一直就实行部落制度。慢慢部落制度瓦解,形成很多小酋长国,各自为政。后又被英意等国长期殖民统治,让各部族之间出现更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正是这些特殊的历史因素,才是造成索马里政权一直如此动荡的根本。
就如武装小头目对被俘的杜兰特说:
“你们以为杀死艾迪德将军,我们就会放下武器,接受美式民主,或是停止杀戮吗?我只知道,没有胜利就没有和平,杀戮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我们世界里的处世方法。”
他的话真实说明了索马里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根本不是一个艾迪德的问题。这是一个权利的泥潭,这里的每个人,都被迫深陷在其中,深受其害,却又无法自拔。就像那个开枪误杀了自己父亲的孩子,就像那个跑回来拿起枪的妇人。
1992年,记者的镜头记录了骨瘦如柴的索马里人,和无数因此死去的灾民。无情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崩溃,导致索马里出现大饥荒,两年内30万人死于饥饿,也有说是50万人。
国际红十字会等机构开始运送物资到索马里。电影开头,还原了军阀用武力抢夺物资的事实,他们只想养活战士来夺取更多的地盘,他们对自己的同胞没有怜悯。
救援人员被枪击,粮食被夺走,志愿者不得已只能撤出索马里。此时,正好碰上比尔•克林顿新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为了公关效应,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将这个形象工程继续下去。
1992年底,3.8万联合国部队进入索马里,其中2.8万为美军,他们带着枪协助救援人员发放物资,这也为当地带来难得的和平。
1993年3月,美国按照原定计划撤走2.5万人,把维和重心交还给了联合国部队。
通过联合国的努力斡旋,大多数军阀同意谈判,只有大军阀艾迪德不甘心自己的势力被削减,开始有意挑衅联合国部队。
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巴基斯坦的护送小队,打死24名巴基斯坦士兵,并把他们的尸体剁碎,此事震惊了世界。联合国又一次改变对索马里的行动,原本是为了消除饥荒和维持治安,后变成以瓦解艾迪德的政权为目的。
而艾迪德控制着首都摩加迪沙的电台,向当地无知民众宣传,外国部队是要夺取石油、推翻现有政权等等,当地民众对殖民军队本深恶痛绝,分不清这些部队有什么不同,这让艾迪德的宣传非常有效,摩加迪沙的平民对联合军队做出180度的转变,这也是后来美军会遭到全城民众围攻的原因。
为了搜捕艾迪德,1993年9月,美方派出由450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前往摩加迪沙。接到线人消息,10月3日,艾迪德的政治顾问和内政部长会在巴克拉市集附近的建筑内开会。
于是,美军制定了代号名为“艾琳”的抓捕行动。行动组由三角洲部队的C中队、第75游骑兵的B连、被称为“夜间猎人”的160特遣队组成:
除了这三支部队外,游骑兵特遣队中也包括了海军海豹第6队、空军特种部队的战斗管制队、和空降救援队。而这次任务总共动用了19架飞机和12辆汽车。悍马车队由麦肯奈特中校领队。
行动部署在计划制定中和以往一样:
4架黑鹰直升机搭载16名三角洲队员突击目标建筑:由桑德森上尉领队,逮捕目标建筑内所有嫌疑人物。
同时,另2架黑鹰直升机运送支援的游骑兵和地面指挥单位:游骑兵在目标建筑四个角建立防线,不让任何人靠近。游骑兵由斯蒂尔上尉指挥,其中埃利斯曼带领第4小队,其实电影从开头就围绕这个小队的成员展开,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主线人物。
地面护送车队由7辆武装型悍马、2辆货车型悍马和3辆5吨卡车组成:车队成员包括游骑兵、三角洲和海豹6队,负责把抓到的俘虏运回基地,麦肯奈特中校带领车队先开进哈瓦迪街,停在奥林匹克旅馆前等待指令,当三角洲部队突击成功,麦肯奈特中校就带领手下过去,将目标大楼内的人质押上车,然后游骑兵队员立刻到目标大楼集合,一起坐车离开回基地。2架AH-6小鸟负责进攻时掩护,2架负责撤退时掩护,行动预定半个小时结束。
剧透本不是影评该干的事,但《黑鹰坠落》有一个硬伤,就是人物众多,都有特写,没有特定的主角,致使观众在紧凑的节奏下,很难分得清人物,甚至欧美观众反应也是如此,只能从装备上统一为美国大兵,如果读懂角色,电影的主线结构还是很清晰的。
(简述情节,怕剧透影响观影效果,可以选择跳过以下这两段文字):
一,第一次黑鹰坠落
二,第二次意外
这场战争最终以美军牺牲19人,而索马里方宣称民兵死亡人数是312名,伤814名,但根据当时普通民众甚至是孕妇孩子都参与的情况下,黑鹰多管机枪在空中不可能细分,有报道称加上民众,伤亡人数达两千。
美军和民兵武装两方做对比,战斗能力不在一个级别。电影中出现了很有非洲传奇色彩的“信仰射击”镜头,高度还原了战场的真实和残酷。车队成员罗恩被炸只剩半个身子时,一名索马里民兵躲在掩体后面,将机枪举过头顶扫射,还有大部分民兵把枪侧着放在胸前向前射击。
这样的非正规射击姿势,命不命中,一切都看信仰。还有很多地区,经过一般训练的士兵也和民兵一样,他们更迷信于原始部落的巫术,将枪举过头顶,似乎这样更能得到巫医法力加持,用什么姿势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够炫就行。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并不是很高,从他们只会用武装车拦截,打完就跑,而屋顶埋伏,命中率简直还赶不上被美军射杀的机率。
在同样级别的战争片《危机十三小时》里,以少胜多更是明显,堪比《黑鹰坠落》,确实在战争场景上,很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海豹突击队出身的大兵,临战能力有条不紊,训练有素,特别是夜间战斗能力,在夜视仪红外装置等现代装备辅助下,美军在武装民兵面前,绝对拥有以一敌百的优势。
可是,在这次伤亡完全不对等的战斗中,美军却称这是一次损失惨重的败仗,为了换回杜兰特,最终又放回了被抓的艾迪德官员,如果看这个结局,牺牲了生命,确实他们做了一次失败的无用功。
然角度不同,定义就不同,平穷和落后限制了索马里方的发言权,没有一个被联合国承认的政权,也是索马里方的短板。对于被蛊惑的索马里普通民众来讲,只能默默把这个惨痛的伤亡数字自己消化下去,或者,因心中信仰支撑,带着守护家园的民族尊严,做出任何牺牲,在他们心中也是值得的。
但是在街头民兵疲惫的注视下,在走过车队男子抱着孩子尸体悲伤的神情中,在那烽烟四起苍凉的背景下,我们又真切感受到了索马里人深深的悲哀。
而当美国大兵又迎来了另一部分索马里人的雀跃相迎,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这场战争,似乎又寻回了一些积极的意义。矛盾与冲突,真实存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只能感动于,那些真正为了维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放眼未来,过往一切牺牲和尝试,希望最终能换来全人类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