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坚固的帝王陵:为何40万人都挖不动武则天墓?

2019-11-09   三僚风水

  我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女皇帝,不管是生前仍是死后,都给人留下了无数谜团。乾陵,这座气势雄伟的地下皇陵是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长逝之地。数百年来,周围的坟墓都被盗墓贼洗劫,可是乾陵却使他们望而生畏。

  假如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坟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坟墓被冷武器年代的刀剑噼过,被热武器年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简直被挖走了一半。可是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相同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咱们不由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能够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刻,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天然构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屹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其时大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人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标志。

武则天金像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以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乾陵修建的时分,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寝规模宏大,修建雄伟绮丽,可谓“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创始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其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掌管设计,坟墓由修建群与雕琢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开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寝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至于里边的宝物,经过多年的探测调查,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物。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便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40万战士一无所得:武则天墓都被谁盗过?

  如此丰厚的瑰宝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人起义军,纷繁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估客带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忽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知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很多碎石。这个音讯便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当即调出40万战士,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人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可是,乾陵就像是底子没有入口相同。后来,唐王朝戎行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肯地白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笨之极,他底子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成心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便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好像生下来便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坟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现已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幻灭。和黄巢相同,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气候当即放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仍是没有再持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便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边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和乾隆墓的姿态,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忽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登时暗无天日,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战士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总算躲过最后一劫。

  武则天墓无字碑与无头石像谜案

  前段时刻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的音讯让广大爱国者挂心了很长时刻,这几个铜像的价值现已远远超越了它的造物价值本身,现已成为我国近代屈辱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的符号。回归与否,我国近代的落后与挨打注定被载入历史,永世不忘。当然,今日要讲的故事不是这个关于这几个让国人耻辱的铜像,而是足以让国人意气昂扬的石头:在大唐盛世,武则天居然用“外国使者”守陵!

  武则天墓61尊无头石像

  乾陵坐落于陕西乾县梁山之巅,距西安约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这以后——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寝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散布着61尊石人像,选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蕃像”、“宾王像”。用“外国使者”守陵,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守陵是臣属的职责,而青鸟使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大多丢了头颅。人们不由要问,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呢,他们为什么又只有身子没有头呢?

  宋人赵楷在为游师雄《乾陵图》所写的“记”中说“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所以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后人据此多以为这些蕃臣是前来祭拜唐高宗的人。联想到高宗、武则天控制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纷繁臣服,在为高宗举办的葬礼时,边境少数民族领袖都前来参与。为了彰显皇威,武则天命人依照这些参与葬礼的首领的装束和模样,雕琢成石像,好像也有道理。

  可是研究人员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左衽武士袍。衽,也便是衣襟。历史上,我国中原一带公民大多右衽,而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也成为区别汉人和胡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人员从石人像所穿的服饰中发现,在这些石像傍边不只有游牧民族,还有西域以及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而这些石人像双手无一例外地都抱着笏板。所谓笏板,是我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记载上朝要说的事。此外,还有20多尊石像身上发现了“玉袋”。所谓玉袋,便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这些都在提示咱们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职的官员,而不是使者。

  研究学者们还发现,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最初写有“故”字,阐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琢完结时就现已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据记载,阿史那弥射是西突厥的首领,从前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唐高宗继位后,阿史那弥射成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公元662年去世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并在次年葬于乾陵的。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现已去世的阿史那弥射是不可能参与唐高宗葬礼的。而像阿史那弥射这样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居然有十余个,这更加阐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则天入葬时来参与祭拜的人。

  既然石像不是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时雕琢的呢?据史书记载,石人像在最初竖立时,背部都刻有他们的国名、官职和姓名。可是,现在只有几尊能辨别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