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龙江畔的徐桂郁结束一天的忙碌准备下班时,帕米尔高原上的赛丽麦正为下午的课堂做最后准备;南海永兴岛上,洪美叔还和孩子们沉浸在永恒之夏,三国交界之地的珲春,王泳波已经和全校师生在秋日暖阳里挥汗如雨……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京师沃数字教育研究院的支持下,中国教师报记者兵分10路走进10省区的国门学校。在与10位国门教师的近距离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群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留下来,是国门教师的职业坚守,也是他们最朴实的本色。
“我的家乡,自己不建谁来建?”千辛万苦才走出不毛戈壁的赛丽麦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的吉根乡小学,与昆仑山作伴;
距离大陆339公里的南海孤岛,永兴学校教师洪美叔告诉自己,“留下来,要像一棵抗风桐一样留下来”;
什么是“耕读固边”的意义?杨寿东从中越边境爱店口岸越来越亮的灯光中找到了答案;
肃北大漠,刚刚退休的汤玉刚深情回望着肃北中学的校门,那时的他会想到自己能扎根这不毛之地,一干就是40年?
走出去,是国门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他们与孩子的未来之约。
生于苦寒之地的花日,而今也要搭上数字化的快车,给甘其毛都学校的孩子争取更多机会;
祖国的西南角,阿佤山深处歌声悠扬,李瑞芳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的孩子乘着旋律的翅膀飞出山外;
从大兴安岭的密林到波涛汹涌的黑龙江,徐桂郁一走就是28年,当年的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交通闭塞,如今她的孩子们却和北方邻国的伙伴越走越近。
爱祖国,是国门教师的职业底色,也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承诺。
雪域高原上的下亚东乡小学,桑吉卓玛每周一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升起五星红旗,响亮的国歌声回荡在喜马拉雅峡谷;
去年,图们江畔的珲春一中有9名学生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军校,每个人都记得王泳波带自己多次参访过的“土字牌”、423界碑;
又是一年秋风起,姜丹正在教滨江街小学的孩子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要将英雄城市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金秋十月,收获的十月,胜利的十月。
“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是一个古老大国对教师的庄严承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祖国也没有忘记。
有为才有位,这也是国门教师自己赢得的幸福。 你们身上的坚强、乐观和创新的精气神,孩子们都看得见!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向你们致敬,亲爱的国门教师!
让我们一起
走进10省区国门学校
近距离感受老师们的工作和日常
(点击图片查看国门教师故事)
No.1
辽宁省丹东市滨江街小学
姜丹:
让歌声回荡在鸭绿江畔
在辽宁省丹东市,从青年大街右转进入一条小胡同,穿行不足100米,便能看到一所“国门学校”滨江街小学。距离这所被居民区环抱的学校几百米外,就是人尽皆知的鸭绿江,与对岸的朝鲜遥遥相望。
今年是滨江街小学音乐教师姜丹工作的第30个年头,她对教育的热爱和使命感仍然让校长崔晓慧和学生、家长赞叹不已。
“每次上姜丹老师的音乐课,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学生倪昕宇评价。
“早上6点,姜丹老师就开始为30个孩子挨个儿化妆。”这个活动细节让毕业生房月莹的妈妈林红芯印象深刻。
她,究竟是怎样一位“国门教师”呢?
No.2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泳波:
图们江永远的“朋友”
蜿蜒迤逦的图们江静静流淌,夕阳洒下余晖,显得宁静而祥和。出生在吉林省图们市的王泳波是图们江的“朋友”,他在孩提时经常跑到图们江畔玩耍,掬一口江水,享受它的润泽。
图们江的另一侧就是朝鲜。“记得那时江畔有一个很高很大的毛主席像,仿佛在诉说着中朝人民的友谊。”王泳波回忆道。
1996年,王泳波考入延边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2000年毕业后,王泳波回到家乡,在图们市第二高级中学任职。“毕业后其实有不少选择,但图们江可能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吧。”王泳波说道。
2006年,王泳波从图们市第二高级中学调任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珲春,一个同样在图们江畔、同样在国境线上的城市,王泳波在这里开始了第二段国门教师的生涯。普通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副校长……王泳波的身份一直在变,而不变的则是他对图们江的感恩之心,对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
No.3
黑龙江省抚远市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
徐桂郁:
华夏东极的那一缕光
凌晨3点,一线粉红割破江天。不一会儿,一轮新阳跃上江面,地处中国陆地最东端、素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省抚远市最早从梦中醒来,将太阳迎进祖国。
3个多小时后,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的徐桂郁,伴随着清晨明媚的阳光,一如往常早早来到抚远市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开启新一天的教育生活。
自1995年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毕业,徐桂郁就一猛子从茂密的林区走向临江的边境,和这里的人们一起迎接最早到来的太阳,也和这里的教育人一起迎接每一张阳光的笑脸……
这样的生活平凡而特别,这样的教育生动又美好!
No.4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第二幼儿园
花日:
一棵树 一朵花 一片情
从河套明珠巴彦淖尔向北,跨过沉金大地的黄河,穿越接天的向日葵田,再告别绿草翻波的牧区,就只剩乌拉特戈壁草原的风声随行。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第二幼儿园园长花日指着地平线上一棵影影绰绰的树告诉记者,那里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甘其毛都口岸。
甘其毛都,蒙语意为“一棵树”,得名于此地一棵扎根千年的古榆树,是中国和蒙古国边境的重要通商口岸,蒙古的煤炭、铜精矿等物资由此入境。随着口岸日渐繁荣,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来,想要在“一棵树”下扎根。但想安居乐业并不容易,首先要解决的是子女教育问题。甘其毛都之前从未有过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这里的孩子需要到上百公里外的乌拉特中旗城区上学。 居民最盼望的是能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为了回应居民的迫切需求,乌拉特中旗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于2011年动工兴建了甘其毛都第一所幼儿园。
深藏戈壁腹地的甘其毛都四季风沙不歇,此前饮用水都要靠外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投建一所幼儿园已殊为不易,更让教育局犯难的是,没人愿意来当园长。
“在这茫茫戈壁从零开始建设一所幼儿园,这样的挑战不是谁都有勇气面对的。”时任乌拉特中旗教育局局长的王志强回忆道。经过再三权衡,教育局最终找到了花日,理由是“只有她能挑起这个大梁”。
彼时的花日37岁,已经是乌拉特中旗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市级教学能手,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按理说,她没有必要“挑这个大梁”,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上了北去的车。
No.5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学
汤玉刚:
肃北牧区的教育“老兵”
9月3日上午,汤玉刚照例上了一堂数学课,随后在学校5楼会议室,汤玉刚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和校长的身份参加了最后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
这次会议意味着汤玉刚正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数学教师。会后他收到了一条信息,是初中语文教师张瑞玲发来的。张瑞玲曾经是汤玉刚的学生,后来他们又成了同事。张瑞玲在短信中说:“您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您对同事和下属的关爱如春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中秋节那天,记者与汤玉刚电话联系,他已回到500多公里外的酒泉家里,与家人团聚。因为孩子在酒泉工作,汤玉刚的爱人退休后就回到酒泉照看孙子。因此,平时汤玉刚一个人在肃北工作生活。到今年底,汤玉刚将正式退休,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结束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
No.6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乌恰县吉根乡小学
赛丽麦:
爱在西陲戈壁滩蔓延
从北京坐飞机4000多公里5个多小时到达新疆喀什,再沿吐伊高速、G581国道驾车200多公里,当道路两侧的植被从柳树、杨树变成低矮灌木,最终只剩零星野草的戈壁滩时,就到了乌恰县吉根乡。
黛色昆仑山与驼色天山交汇于乌恰县内,自然风景优美,生活环境却算不上宜人。特别是距离77号界碑最近的吉根乡,平均海拔2700多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风沙和严寒天气。“西陲第一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小学就在这里,那是赛丽麦·拜戈铁木尔努力走出去的地方,也是她任教的地方,更是她今生想要守护的地方。
No.7
西藏日喀则亚东县下亚东乡小学
桑吉卓玛:
长在喜马拉雅的七色花
亚东县位于西藏日喀则东南部,县域地貌呈楔状向南伸入邻国印度和不丹之间,因地处喜马拉雅山峡谷地带,气候湿润,草木茂盛。
因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亚东县盛产一种植物——七色花,它的花会随着生长周期逐渐变成不同颜色。下亚东乡距离印度和不丹边境车程不足40分钟,是七色花的主要产区,每当鲜花盛开,硕大的花朵摇曳在风中,成为边境线上一道风景。
从拉萨来到下亚东乡小学任教的桑吉卓玛很喜欢七色花,“不同周期、不同颜色,不一样的美。”桑吉卓玛说,“就像一个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烦恼和期待,但成长需要不断向前 奔赴,一定会开出多彩的花。”
她是在说七色花,也是在说自己。
No.8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
李瑞芳:
阿佤山歌唱给世界听
“我的家在高山之巅,看见彩虹闪现……”2023年8月7日,身着黑红两色的民族服饰,来自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的孩子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用柔美的童声征服了下面所有的观众。那一刻,合唱团指挥、他们的老师李瑞芳百感交集。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60年前,一首欢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而今,他们的后代来到国家大剧院,用自己的歌声温暖首都的观众。
音符跳跃,歌声飞扬,每一个旋律都承载着孩子的梦想,也寄托着李瑞芳的热爱。20年的从教经历,从音乐教师到大队辅导员,从副校长到全国人大代表,始终不变的是对音乐的执着。李瑞芳坚守在边疆佤山一线的教学岗位上,用音乐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开启更广阔的世界。
No.9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
爱店国门学校
杨寿东:
过了这村,还有这“店”
打开中国城市夜光图,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姚亚萍发现,从2018年开始,国家边境陆路一类口岸爱店口岸的夜晚一年比一年亮。
姚亚萍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一探究竟,原来当地的灯光是为一所学校而亮。这所学校叫爱店国门学校,因为校长杨寿东带领团队进行“二次创业”,学校焕发了新生。
2012年,爱店镇中学停办,学生被分流到十几公里甚至50公里外的学校就读,许多家长只能举家搬迁到孩子就读学校所在地生活。
2018年,爱店国门学校恢复招生,由于办学质量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回流就读,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回归。
“目前,学校有300多名学生,这意味着爱店口岸多了300多个常驻家庭,这就是耕读固边的意义。”杨寿东说。
No.10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
洪美叔:
我在海岛教书很快乐
洪美叔还记得6年前第一次登上位于中国最南端永兴岛的那个时刻。
那时,她从一辆黄色的校车上缓缓走下,醉人的海风迎面吹来,蔚蓝的海水在眼眸荡漾,珊瑚贝壳俯拾皆是。
这也太“酷”了!洪美叔只觉得,“风吹过来都是甜的,所有的一切都很醉人,沉醉在美好中无法自拔”。
那时,原本计划在此支教半年的她,冥冥中觉得自己将与这座岛屿结下难解之缘。
但洪美叔不知道的是,她会在岛上用青春年复一年书写自己的故事。远离繁华,做海岛的守望者,她付出的还不仅仅是时间。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1版,第3—12版(作者:中国教师报记者 崔斌斌 金锐 韩世文 李鹏 储召生 褚清源 刘亚文 万景达 孙和保 康丽 冯永亮 邓少东 黄浩)
图片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