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中原男人再穷,也不愿娶匈奴女人为妻?

2023-05-19   醉轻弦V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中原男人再穷,也不愿娶匈奴女人为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都知道匈奴,是当时在中原北部地区生活的强大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农耕业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活动范围都是在戈壁、草原和大漠之间,实力甚至强大到影响当时的中原统治政权。

在《史记》中,曾记载华夏族与匈奴族溯出同源,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灭亡之后,其中的一支遗民族裔逃到了北方,逃亡途中融合了呼偈、月支、乌孙、楼兰等西域诸国,过着随草原畜牧而居的游牧生活,最终形成了在蒙古大漠和戈壁的草原上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

古代中国人对于民族的划分非常重视,把匈奴的称呼作为系统化的概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商朝时期的鬼方、混夷,周朝时期的猃狁,春秋时期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人,包括史籍中所有的少数民族,如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全部都统称为“匈奴”、“”胡虏”。

在汉人统治的上千年时间里,在最初的秦朝统治时期,匈奴人就频频对中原边境进行骚扰,匈奴人的茹毛饮血,野蛮凶狠,残忍嗜杀,在已经步入文明的华夏族眼里,非常难以接受,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化外之民”。

匈奴人对汉人所居住的肥沃土地上的花花世界也是心生向往,相比漠北苦寒恶劣的气候,中原地区就是天堂,于是匈奴隔段时间就到汉人统治的朝代边境上逛一逛,骚扰一番,顺便打打秋风,抢些粮食,带些女人回去。

当然,匈奴人也比较欺软怕硬,当汉人朝代强盛之时,匈奴人最多骚扰边境;若是汉人朝代开始衰落或是走向末期,匈奴人就开始大举进犯汉人土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历史上中国有不少的皇帝,选择将皇室的公主送至匈奴人那边去和亲,换取自己执政时期的安宁,减少匈奴人对边境的骚扰。但以和亲为目的,只能缓解中原地区和匈奴之间数十年乃至更短时间矛盾,若是匈奴产生的新的首领,或是集团重新整合,那么匈奴人就会撕毁约定卷土重来,对边境进行骚扰,让历代汉人统治政权对匈奴人烦不胜烦。

那么汉人和匈奴女人为什么不能通婚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提及这方面的问题,匈奴女人也有长相漂亮,五官动人的,为什么中原汉人对匈奴女人这么嫌弃呢?

前面说过,中原男人和匈奴女人的关系,就如同15世纪的欧洲和美洲进行奴隶交易般,白种人和黑种人是不可能通婚,同样中国古代的华夏族也不愿意和外族人进行联姻,特别是匈奴女人。

首先,中国古代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女人性格委婉,持家有道,依靠男人而生活,在家庭关系中,男人就是天,说一不二的存在。

但匈奴女人长期生活在漠北塞外,马背上长大的女人性格彪悍蛮横,大胆泼辣,和中原地区的女人性格大不相同,男人也不愿意娶个母老虎回去,天天供着吧!相对比之下,中原女子的温婉性子更有优势。

其次就是民族冲突问题。中原地区和匈奴人一向不对付,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在中原汉人眼中匈奴就是“化外之民”,未开化的民族就是最低等的人,而匈奴人对中原汉人也是大有敌意,阶级相互敌对之下,通婚更是成为不可能的事。

匈奴人生活在漠北苦寒之地,气候环境和中原地区相比,肯定是天差地别,生活环境的恶劣,匈奴女子长得再美也不知道如何保养自己,她们如何面对漠北的风霜摧残?时间一久,再美的花儿都会凋谢;相比之下,肯定没有中原女子皮肤细腻白皙。

最后,匈奴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原地区大不相同。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大米白面等饮食习惯,匈奴人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长期食用的后果就是,匈奴女人的身上带着浓烈的牛羊肉腥膻味。

相比中原女子身上的脂粉味,匈奴女人这股味道,天气冷的时候还好,天气一热,分分钟就是一颗活动的“生化武器”,哪个跟他同床共枕的中原男人能受得了这股味道?相对比之下,只有和她们朝夕相处的匈奴男人才能接受的了。

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少数汉人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如苏武,张骞,李陵,李广利等,但是匈奴人是想通过和汉人和亲的目的,将这些人留下,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这就是历史上的汉人朝代,都是送皇室公主去匈奴部落和亲,很少有匈奴人将匈奴公主送到中原地区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通婚已经成为平常。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唐朝促进了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减少了民族之间的摩擦和隔阂,增进了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互补融合,真正实现了中国多民族化,共同进步良好局面,为后世56个民族的大家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刚子侃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