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足1-3不敌澳大利亚的比赛虽已过去数天,但场上细节仍萦绕心头。中国国足似乎成了一支充满戏剧性的队伍,各个球员都扮演着神秘的角色,每一个细节都显得不尽合理。现在让我们逐一观察几个关键时刻,来揭示这支“杂牌军”的真实面貌。
镜头一:
比赛进行到第72分钟,国足1-2落后,替补席上的颜骏凌急于帮助队友追平比分,他担心澳大利亚队会耗费时间,于是在对方获得界外球球权时,站起身将球扔给了澳大利亚球员,以便加快比赛进行。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伊万的严厉指责。
究竟是伊万太心急了?还是他有所顾虑?这一幕值得业内人士深入评判,或许郑智能提供宝贵见解。
镜头二:
国足失掉的第三个进球恐怕将成为长期被调侃的笑柄。在上一场比赛拜合拉木的回传出现荒谬情况,而这一次则轮到刘洋的反向助攻。明明可以大脚解围,却选择向中路平推,刘洋的举动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很快就找到了原因,赛前刘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视频,抱怨飞机上受到了打扰:“小孩坐在我后面,一路上一直哭。”难道是小孩毁了国足的比赛?
镜头三:
输球之后,王上源接受记者采访时流利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与国足在进攻和防守时显得格格不入。他是不是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英语了呢?其他队员在空闲时间里可能只是吃吃喝喝,而他则把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中。这到底是不务正业,还是“不误”正业呢?无论如何,国足连败之下,学好外语也许能在场上应对老外的挑衅。
镜头四:
拜合拉木似乎是个有些冲动的年轻人,在第50分钟接到禁区右侧球时,面对费南多的防守,他居然毫无角度的情况下做出了猛烈的射门,结果帮助澳大利亚队解围。从几场比赛下来,他似乎只是一个勇猛冲撞,缺乏头脑的冲动青年。
镜头五:
伊万让一个在俱乐部司职边翼卫、并没有国家队经验的21岁胡荷韬担任右后卫,导致了失球的产生。在第47分钟,胡荷韬在右路近身防守澳大利亚的伊奇时,采取了冲抢动作,结果将对方放倒,裁判判给澳大利亚任意球机会,米勒趁机头球扳平比分。相比之下,吴兴涵、明天、邓涵文等拥有更丰富经验和能力的球员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