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美中华”的多角度读解,是中国人骨子里浪漫的极致体现。
文 | 黎河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阙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在张杰演绎的主题曲《大美中华》中,古城朱雀的小街、太白唱醉的明月、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心里的空山等美好诗词意象徐徐展现,拉开了《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序幕。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播出。这一季,节目围绕“大美中华”这一主题,张杰、胡彦斌、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齐·宝力高、郭采洁、张卫健、王晰、朱德恩等经典传唱人带领观众在“和诗以歌”中遨游祖国河流山川,也把中华文化的精神花园与浪漫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元的“大美中华”,
见证最浪漫的中国人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张杰唱大美中华画面感太强了#、#春晚忆江南舞台再次唤醒富春山居图#、#胡彦斌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写歌#、#冬奥上的二十四节气唱成歌有多浪漫#等近40个话题登上全网热搜热榜。仅仅在一天时间内,节目主话题#经典咏流传#单期阅读量已破3亿。
从“致敬英雄”到“大美中华”,《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延续IP品牌气质,在诗词与歌曲交融的创作下,侧重主题深耕与内容多元呈现,作为“和诗以歌”形式的首创者,更准确、更生动地找到经典文化在当下的鲜活表达,在内容和传播两个层面都留下了值得行业启示的优质创新样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经典传唱人王晰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吹号男孩”朱德恩一起演唱《节气歌》,低沉深厚的述说加上干净明快的旋律,东方的时间哲学印证着中国人的极致浪漫。
这一季主题“美”的内涵同时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等不同维度,它反映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些重新流行起来的经典文化,包含着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最丰富的集体记忆,是代代相传中最温润人心的精神寄托。而通过诗词、歌曲再度赋能的地理空间,也重新焕发出更深刻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从《望天门山》的引子回溯,古往今来,长江所承载的中国人的梦想与精神被一一梳理。沿着青年李白出蜀而下的轨迹,同样和长江渊源颇深的经典鉴赏团和经典传唱人胡彦斌都分享了自己的长江记忆。大江大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更孕育了民族基因里奋斗不息、勇往直前、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节,绵延千载,传承至今。如同鉴赏团成员康震说:“大美中华一方面是指我们无比辽阔的祖国大地、山河、山川,另一方面也指我们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指我们中国人身上特有的一种精气神。”
升级的“和诗以歌”,
让温润人心成最终目的
从《少年中国说》到《蜀道难》,再到如今的《大美中华》,四季走来,张杰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节目的升级和内涵所在,“这个节目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会把很多的古诗词与现代的音乐进行融合,让大家熟悉了解古人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内容。”
《经典咏流传》开创的“和诗以歌”模式,让文化类节目不再将关注重点置于诗词本身的专业分析,而是通过演播室演唱录制、音舞诗画创意短片、现场专家故事分析探讨等,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经典文化的历史与当下。尤其是围绕“大美中华”的主题,内容被再度激活,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现代诠释,它得益于科技手段的创新和运用,更源于对文脉传承的自觉和自信。
作为“和诗以歌”升级的最新力作,《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不变的是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探索。除了整体创新外,每个具体节目都有深入具象的垂直创新方式,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美”则是围绕“中华”这个涵盖着自然与文化层面的概念深耕,从场景到体验方式等都有了全新升级。
节目运用AR、全息影像、影视化拍摄、动画特效等技术,实现了视觉之奇、创意之新。《经典咏流传》将平面化的诗词进行了立体化的呈现,例如《忆江南》从“技术+艺术+思想”的角度打破舞台的第四堵墙,当嘉宾们扮演的渔夫唱起历史上的诗词名篇,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也更加理解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在创新中实现传递思想、温润人心的目的。
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4位歌手联袂演绎《富春山居图》,再现虎年春晚爆款作品《忆江南》,借陆游、苏轼之词推荐了江南美景。他们既是图中人,也是表演者,出乎画外又融入画中,登山则赏山,浮水则观水,既像在为观众介绍清朗、俊秀的江南美景,又像在无边的美景之中自我陶醉。网友纷纷表示,“透过歌声,进入《富春山居图》中,壮美山河,令人身心舒畅”;“仿佛画中泛舟之人的声音通过水面和远山后传出回音阵阵,太复古太绝了”;“审美,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感谢精彩演绎让这幅壮丽的画作《富春山居图》更加立体”……
在传承中创新,
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节目“综N代”如何延续生命力,持续保持热度与口碑?
随着日渐发展的媒介生态和不断提升的观众审美,想要在保有口碑和收视的同时实现创新,无疑是创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压力所在。尤其是文化类节目面对资源的匮乏,需要不断尝试从资源挖掘、渠道融合、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注入“新生命、新元素”,在自身的进阶道路上坚守节目立场、提升审美、创新内容表达,以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地创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经典咏流传》能够坚持五季并且越做越好,其行业引领价值更值得研究。总的来说,节目的创新语态以及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的创新精神使得文化类节目覆盖了更多盲区、链接了年轻人。表面上看,“和诗以歌”只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但它的广阔性却为文化类节目的开拓提供了新的支点:不仅要坚持文化性,更要用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在概念、表达、角度等方面不断试新。
节目要想更好地践行文化自信,就需要高度创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更需要对媒介原有属性进行了超越,使得电视文本向电视仪式方向倾转,由此唤醒受众记忆。
“大美中华”的全新立意也映射着民族性、地域性不断交融的过程,78岁的马头琴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和郭采洁合作,将《上京即事五首·其三》化为一曲《家香》,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层叠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在美妙的光影和旋律中,我们听到了草原和城市的对话;经典传唱人张卫健以一曲《一生大笑能几回》让人如同置身于古凉州,琵琶一声接着一声,重逢故友言谈间的纵情大笑,仿佛就在耳边。文化类节目直观展示了中华之美,以及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进一步完成现代家国共同体的受众建构。
作为唯一一档囊括星光、白玉兰、亚广联三项大奖的电视综艺节目,证明了《经典咏流传》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在不断创新升级中,让节目保持充沛的生命力。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沿着这档节目的发展线索,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代中国人精神成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