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北京医师协会首批健康科普导师、驻军部队某部三甲医院原对外宣传中心主任许爱素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大康复疼痛 艾素
编辑 | 刘家碧
冬至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过了冬至,太阳回升,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北方地区有在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流传着一句民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习俗与 “医圣”张仲景有关。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的时候,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他家乡南阳的白河边上,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蔽体,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后心里十分难受,一直挂念着这些流浪者。回到家后,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他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将包了馅料的面皮煮熟。因为外形像耳朵,再加上功效是御寒,防止耳朵被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这个汤就叫“祛寒娇耳汤”。
冬至那天,张仲景让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他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冻伤耳朵了。
据说张仲景驾鹤西去的那天正是冬至,他就葬在他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百姓们你一挑、我一担地垒起了张仲景的坟,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名为“医圣祠”。从此,为了纪念张仲景,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还留下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如今,饺子的种类和形状有了很大变化,很少再有人吃“祛寒娇耳汤”了,张仲景的名字也鲜少在冬至这天被提及。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312d19760a07780b3902bb56ed2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