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上半年最佳国产剧,正午阳光它来了!

2023-07-12   走遍大街小巷

原标题:锁定上半年最佳国产剧,正午阳光它来了!

天下苦无好剧久矣。

上半年我能看下去的剧有三部,《热血同行》是其一,《鬼吹灯》是第二。

今天得遇第三部——《清平乐》。

大宋天下,帝王之家,权谋笼罩,情爱纠缠。

这部正午阳光出品,王凯江疏影主演的古代传奇剧,优质到让我半集落泪,自发(没收钱)宣传。

好剧不常有,大家别错过。

古装剧如过江之鲫,鱼龙混杂。

然而正午阳光出品,少有劣作。

从《琅琊榜》到《知否》,再到《清平乐》,水平仍在。

《清平乐》的故事仍发生在宋朝。

开篇便是《知否》的老味道,然而比起《知否》的绵柔,《清平乐》的开篇更冷峻。

深夜,官家(皇上宋仁宗)乳母忧心忡忡,疾步而行。

原是官家召见。

镜头一转,官家在幽深正殿提笔写字。

镜头拉近,赫然是六个大字"盖天子之孝也"。

乳母进来后,满面愁容。

无须过多对白,前面就铺垫的风雨欲来。

见乳母进来后,官家便拿起字问她。

自己的字比幼时如何?

乳母看后,称赞他聪慧勤谨,自然写得比幼时好。

单单一副字作剧集开头,自然大有隐喻。

年少的宋仁宗从乳母手中接过画,眼目低垂。

说道:朕却觉得,远不如幼时。

理由是,字如文章,有情有魂。

幼时虽笔力不如当下,然而当时情真意切,笃信必能尽孝于双亲。

随后抛出炸弹。

问乳母:朕对母尽孝了吗?

看演员眼里的光,言辞之切,使人动容。

乳母听得这话,赶快说:陛下是孝子,对太后娘娘极尽孝道。

然而宋仁宗却说:连你也要瞒朕。

自此,一场大幕终于拉开。

原来,宋仁宗生母并非是当时垂帘听政的太后娘娘。

从一副"以孝为本"的字切入,宋仁宗以字为由,道出:当下再写"孝"字无情无魂,只因心中再不笃定。

进而质问乳母,自己生母到底是谁?

铺垫长,细节足,台词讲究。

正午阳光的艺高人胆大与剧作打磨之心显而易见。

大幕已拉开,随后讲的便是第一件事。

——哪怕身为帝王,依旧无能为力。

少年人,动了真情,结果便是捅破天。

年少的宋仁宗得知生母并非太后,便径直骑马出宫。

夜色凛然,漆黑到看不清演员的脸。

然而无打光无滤镜,越黑暗越真实。

宋仁宗出宫后一路风驰电掣,险些撞了一个路人大汉。

宋仁宗仁厚,转头对那人道歉。

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细节,在正午的安排下,也深意满满。

那大汉对宋仁宗喊道:自己高兴极了,因为媳妇生了儿子。

一面急切寻母,一面喜得贵子。

这一次宋仁宗没有回头,只是大声喊了句:恭喜。

细节对比,更添宋仁宗凄凉。

谈及生子,镜头直接转到数十年前,宋仁宗出生之时。

原来,宋仁宗生母乃是当今太后刘娥的婢女李兰惠。

宋仁宗一出生,在名义上,便直接成了刘娥的儿子。

真相已出。

那宋仁宗的生母李兰惠现在何处?

在为先帝守陵,头发花白,容颜不在。

宋仁宗骑马出城,自然是来寻她。

宋仁宗来到帝陵,步履飞快,细节看得出,他在走,但后面的随从却在小跑。

寻母之心急切昭然若见。

然而,一众侍卫拦住了他,并未让他深入。

一脸倦怠的宋仁宗对侍卫说,自己并非来祭拜已逝的先皇。

而是来见自己的母亲。

侍卫无比惊慌,但显然知道内情,只能不停叩头高喊:太后娘娘在宫中。

另一边宋仁宗生母李慧兰知道"儿子"来了。

连忙起身,反复说同一句话。

"他真的来了。"

让婢女赶紧给她拿镜子,梳梳头。

再把绣兰花的褙子拿来。

数年未见,只能遥知。

哪个妈妈不想念儿子呢?

然而,宋仁宗想进去看李兰惠,却是遇到重重阻碍。

先是皇宫大部队来了,仪仗奏乐。

连李兰惠都听到了,问这是什么声音。

下人告诉她:那是宋仁宗的仪仗在奏乐呢。

于是李兰惠站在门前,自顾自念道:是陛下,是大宋的皇帝。

不是六哥儿了。

就是看到这儿我哭了。

——子虽是子,但终究已经不是那个孩童了,身份已变,枷锁已上,母子永隔。

宋仁宗到头来终究还是见不到生母。

因为他的老师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晏殊)(吕秀才)也来劝他。

直言:李兰惠奉旨守陵,无法见客。

又言:我来请你回宫。

又问他:若是进了那扇门,见了生母,又该如何呢?

宋仁宗便气鼓鼓地说:该如何,便如何。

晏殊回应他,假若如此,那群臣和太后只会觉得他耍孩子气,胡闹。

更加认定他年纪尚小。

难担当君王之责。

然后宋仁宗用四个字就表现出了他的稚嫩。

"我不干了。"

说:我现在就去劈开那扇门。

带我娘走。

我自己养她。

他是真的年轻且动情。

也是真的冲动。

最后,还是他的生母派人出来,终结了他的冲动。

李兰惠派人送出一卷经文。

言明自己现在过得安逸,又提到当今太后辅佐皇帝,国泰民安。

意在劝退宋仁宗。

宋仁宗听了生母的话。

委屈巴巴。

然后回去了。

还是委屈巴巴,想妈妈。

身为天子,连自己的生母都见不到。

许多人说接受无能。

但其实无论对李兰惠还是宋仁宗来说,这都是必然之局。

前者也并非没有抗争过,但先帝告诉过她,假若宋仁宗认生母,两宫并立,那夹杂在中间的宋仁宗只会陷入两难。

到这儿,就牵扯出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当今太后刘娥了。

垂帘听政,手腕强硬,是个狠人。

按说这样的"反派"理应让人恨的牙痒痒。

但正午对人物的打磨显然不止于此。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剧,也正因为,这部剧不仅有皇帝的进退两难,也有太后的深刻的孤独。

当初先皇为何要将宋仁宗置于刘娥名下。

因为当时,先皇想扶她为正,却没有理由,只能给她一个皇嗣。

至于为何扶她为正。

则是因为在先皇卧病期间,朝堂已经风起云涌。

也只有刘娥,才能应付得了这一切。

而假若留李兰惠这个太子生母在一旁,两宫并立。

必然会有人站队乱政,朝堂更纷乱。

先皇临终前对她说的话也是:要好好守住江山,好待宋仁宗好好接过来,也嘱咐了要厚待兰惠。

不然太后直接秘密处死李兰惠就好了。

然而宋仁宗不懂。

她只能对亲近的太监说这些话。

以至于感叹道:自己身边知心知意的人越来越少了。

只能和知心太监说说心里话。

世人都以为她贪恋权势。

然而她也会对着老太监哭出来。

养育了十数年的儿子一朝反目。

怼她不信任她。

以至于皇后有一天向她倾诉委屈时。

她说:这个世上,没有谁能日日开心,谁没有愤懑难抑制啊?

这就是太后。

她拥有普通人拥有的委屈、愤懑与悲伤。

夹杂在国事、家事之中。

立体多面而真实。

然而,年轻冲动而真情实感的宋仁宗,与坐拥天下却骨肉真实的太后,仅仅构成了这部剧的前两集。

剧中其他更细致而平淡的部分,同样精彩。

宋仁宗的一生,若是只有寻母,则十分片面。

正午剧的一个极大的亮点,其实是对背景全貌的精准还原。

在《清平乐》中,出现了极大篇幅的对"仁义礼智信"的复原。

比如范仲淹去书院当值,因衣衫褴褛被学子们鄙视。

学子们口出狂言,一直喊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两边就什么是"仪"battle了好几分钟。

再比如剧中用了篇幅仅仅描绘了晏殊作词时的画面。

他淋在雨中,出口就是词。

再比如,晏殊连和宋仁宗消遣,都用大段的描述。

正因此,这部剧以极大的笔力还原宋朝之貌,打磨人物的举止行为。

精而细,十分隽永。

然而也正是这份精细,推走了无数观众。

但如果不这样,也就不是正午了。

若你看剧时打开弹幕。

随处可见的评价都是:太拖沓了,二倍速都觉得慢。

我不是不知道大家想看什么。

激烈的撕逼宫斗,甜腻的爱情,扎心的虐恋。

或者见血的斗争,或者惊悚的奇遇。

没人不爱这些,但这些还少吗?

古装神话虐恋、现代甜到齁的总裁剧,以及狗血扎心的职场剧。

速食、流水线化的充饥和满足,一闪而过的爽快。

这些当然可以有,但不应该是全部。

平均每天有无数自媒体文章痛批中国编剧。

平均每天都数个甜剧狗血剧上热搜。

谁哭了,谁笑了,谁又太甜了。

而真正的好作品,却又因无法满足大家的快餐心理而被拒之门外。

我觉得这个逻辑不通。

《如懿传》已经因为如懿不怎么宫斗被很多人视为垃圾了。

《知否》也因为太生活化被很多人开头便弃剧了。

我也能想象到,一定有许多人会以"拖沓""匠气"而指摘《清平乐》。

对于这些我无能为力。

只想说,别让有心做精品的人失落。

那是他们唯一的坚持,也是所有人需要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