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武汉:开启近代化的步伐,把武汉变成“东方的芝加哥”

2023-12-12     一画书画

原标题:张之洞在武汉:开启近代化的步伐,把武汉变成“东方的芝加哥”

2022年初,一部名为《张之洞》的电影在娱乐圈引起关注,然而并非因为其故事情节和演员阵容引起热议,而是由于其票房异常惨淡。然而,抛开电影本身,我们不妨聚焦于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一个“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代表,晚清重臣,他在工业、教育和思想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之一,提出并践行了“中体西用”的理念。他在晚清时期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齐名,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张之洞年轻时却是一位愤青,出生于官宦之家,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早早展露天资,不到14岁就中秀才,但在进士科考途中历经波折。

他曾帮父亲处理军务,自己成家生子,为父守丧,错过考试。直到27岁,他才取得进士及第的资格,正式踏入帝国的翰林院编修之列。然而,这位愤青张之洞并非一蹴而就,他在科考的漫漫历程中,因各种原因耗时11年才考取进士,经历了种种波折。

张之洞的个人局限初现端倪,但他逐渐崭露头角。在担任浙江乡试考官、湖北、四川等地学政的十年中,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在回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官员后,他在外交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当时,崇厚与沙俄签订《交收伊犁条约》时,中国因赔款五百卢布和允许沙俄在新疆和内蒙免税而换回了孤立的伊犁。张之洞在上疏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反对,认为新疆的实际利益大于伊犁的虚名。他与其他清流派成员一同发起抗议,被时人誉为清流派的领袖,是愤青张之洞的一面。

张之洞的职业生涯逐渐升迁,从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他开始打开眼界。在两广总督任上,他参与对法作战,亲身见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通过对外战争的思考,他寻求近代化的道路。在广州,他创立了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同时奏请朝廷修建后来被称为“卢汉铁路”的铁路,为推动近代化奠定基础。

1889年,张之洞调署湖广总督,进入了他在武汉展开近代化探索的阶段。他成立了一系列学堂,其中以自强学堂最为著名。这所学堂由张之洞亲自主持,是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行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此后,张之洞又创办了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商务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等,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武汉大学的前身即为自强学堂。

他还关注军事人才的培养,以李鸿章的北洋武备学堂为蓝本,创建湖北武备学堂,为武汉和湖北输送了许多军事人才。张之洞主办的农务学堂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则发展为武汉科技大学。

不仅如此,张之洞在工业方面也留下了重要的贡献。他创办的汉阳铁厂代表了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是中国重工业起步的象征。然而,初创阶段的汉阳铁厂走过了一些弯路,面临诸多问题,但依然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他还创建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湖北枪炮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企业,形成了一条“制造工业的长廊”。这一系列实业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他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例如,湖北织布局作为一家由张之洞主持创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但由于经营不善最终无法填补军事企业的亏空,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张之洞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为武汉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他将这座城市塑造成为“东方的芝加哥”。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发展军工,对变法持开明态度,代表着时代的进步。然而,他也因为维护清王朝的努力,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成为革命者手中的武器。

1909年,张之洞走到人生的尽头,享年73岁,清廷谥以“文襄”。他的影响仍然深远,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他的近代化思想和实际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张之洞的17年督鄂生涯中,武汉发生了巨变。他的努力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他是一个兼具军事家、实业家、教育家的多重身份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2ce5efb68e76f4baff906311a67ad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