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之前,王倩没有再买房的打算。
她与先生在老汉口有两套房,一套是王倩夫妻二人与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住的140平米四房,另一套是父母给的 “老破小”,用来出租,月租金三四千。
按照武汉之前的限购规定,王倩一家手里没有“房票”,他们也不打算“卖一买一”来回折腾。最近两年,小两口的收入,都转成了银行的大额存单。
5月22日那天,她从朋友圈看到一张消息截图,像她家这样的二孩家庭,还能在汉口再买一套房。
01
像王倩一样,今年有很多武汉中产家庭突然多了一张房票。
5月22日,一个普通的周日,是今年武汉楼市的一道分界线。
《长江日报》的2版右下角发布一条消息,“父母来汉投靠子女或子女来汉投靠父母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可新购买1套住房;二孩或三孩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可新购买 1 套住房。”
这两条措施,虽谈不上“重磅”,但也预示着武汉改善买房的春天来了。
新政出台后的一周,城市中心的改善项目,看房人明显增多。特别是周末,售楼部里到访客户不停歇。一改善项目的看房车司机说,“每到周末,看样板间的客户一趟接一趟”。
根据2021年武汉新房成交数据显示,120-140平米(25.3%)与140平米以上(15.5%)户型,累计占比40.8%(2020年占比38.8%),改善户型的占比正逐渐扩大,但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直到5月底,支持改善购房的政策细则还未出台,购房者还在观望最新的政策动向。
6月1日,武汉有银行发布第三套房贷款细则:
客户房查名下仅2套房产,住房贷款不超过1笔;房产取得备案,符合武汉购买第三套房的政策;名下无贷,贷款利率4.8%。名下有一笔房贷,贷款利率5.05%;第三套144平米以下住宅,至少首付5成。第三套超过144平米,至少首付7成。
同时,中心区域的改善项目(特别是江汉区与武昌区),新盘选择少,这批改善客户更纠结。6月初,汉口中心区域暂无新盘入市。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二胎家庭,父母过来照顾, 140平米左右的四房,对一家6口人来说实在有些紧凑,但如果要往160平米考虑,月供不是问题,但七成首付450万。目前还没有哪个项目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狠下心砸出这笔首付。
最近5年,武汉二孩家庭增加,预计新增20多万个家庭。这些家庭对140平米以上户型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一边是改善买房需求批量释放,另一边是二环内有品质的改善项目短缺。
这是当前武汉改善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失衡。
02
“二七滨江,太贵买不起;汉口老城的楼盘,两三栋楼的,看不上”。王倩和我的朋友,基本可以代表大多数的改善一族,无不抱怨着汉口买房的难处。
他们总结了一套“四不买”底线原则,“不买老破小,不买二环外,不买小开发商,不买小项目。”再筛选下去,能看能买的楼盘,屈指可数。
王倩打了一个比方,“开三四十万车的人,换车时,不会再换一辆同等价位的车。”
“买三四百万的房子,和自己现在住的品质差不多,没有换的必要;1000多万的豪宅,超过总预算太多,贷款有压力;户型面积至少160平米起步”。
他们俩夫妻的打算是,硚口、后湖,不在考虑范围。最好能留在老汉口的中心,离花园道、国广要近一点,还要是品牌开发商的楼盘,不考虑杂牌、小牌开发商。
作为女主人的王倩,对未来的生活抱有更多想象:“我们现在住的小区,物业只会收钱,不干事。电梯经常坏,维修很慢。我们想买的小区物业,要好。小区的邻居圈层,要高端,小区里不能有还建房。”
“孩子今后上学,周边要有好学校。今后,我在小区周边有地方逛街买东西。”
她的买房需求很多很具体,属于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客户。总预算不上不下,但要求特别多,什么都想要。
当然,这是大多数改善家庭买房的新标准,至少包括改善地段、改善品牌、改善圈层、改善户型、改善物业、改善家庭财富配置等全方位改善。
对照着一系列标准,汉口能有几个项目能让王倩们彻底满意?
03
汉口的地域很大,新盘少,全面改善的新盘更少。
二三环间,有一批三百万左右的新项目。总价较低,却不在王倩这批改善客户的考虑范围内。二七滨江的千万级豪宅,属于跳起来也够不到,直接被他们pass。
今年1-5月份,江岸区备案的新盘9个,其中4个单价超过4.4万元,另外5个项目,最大户型143平米;江汉区备案的新盘3个,其中两个最大户型面积127平米。
如果按照4万单价、143平米户型折算,总价600万左右,对于王倩一家来说,可以承受。
但是在汉口老城,再买一套143平米的户型,没有一点吸引力。在二七滨江,花600万左右,最多买一套120平米的小房子。
即使多了一张“房票”,这两种“平行改善”的选择,都是她不愿意的。
绕着汉口二环内,逛遍在售的各大楼盘,王倩一家越逛越纠结。
直到,她看到一个项目:
汉口1.5环、170平米的大平层,总价600万左右。
大品牌、物业好,高层区全部是大户型,还有低密墅区。
高层的外立面,至少是5万多豪宅才有的。
风雨连廊、泳池等豪宅的公区配置。
这个项目就是绿城·武汉湖畔云庐。
去年年底,武汉的富豪们看着叠墅的户型图与模型,多是两套一起买。如今,这里的叠墅,一房难求。
更神奇的是,今年5月份,该项目没有打广告,很低调推出一栋172平米的大平层。
绿城的铁粉、周边的金融企业高管、泛海的老业主以及同济医院的医生都慕名而来。一两周时间,推出的房源,所剩无几。
云庐系,是绿城的顶尖产品系之一。在杭州,绿城西溪云庐的二手房单价最贵卖到18-20万。
绿城武汉湖畔云庐,城市甲板、中央车站、未来社区等规划,在华中是首次出现。
在靠近湖面一侧的项目主入口,整体抬高约3-4米,地势高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区露台(城市甲板),业主在此可私享度假般体验。在项目入口处下方的地下空间,规划有“中央车站”,外来车辆不进入园区即可在此落客,同时它也是快递、外卖等接驳场所,完美解决了外来人流、车流、物流对业主的干扰影响,形成小区的核心枢纽。
这些创新,王倩在武汉没有见过,也令她很满意。
在整个汉口,很难看到容积率2.09的低密度项目,还是绿城的。市中心的项目,容积率一般在4-7之间。
在“云庐”,高层区与叠墅区,共享园区配套。园区大堂、下沉式泳池、风雨连廊等生活配置,均是区域的高配。
王倩很喜欢高层区的外立面,大面采用全玻璃+铝线条的类幕墙门窗体系,呈现一种高级蓝灰色(高级灰与珍珠蓝)。这种外立面的视觉,之前在绿城武汉黄浦湾、融创武汉壹号院等豪宅里出现过。
大片的玻璃幕墙、超尺度的窗墙比和极简的铝合金金属线条,对横向线条的偏执,呈现出绿城对美的执着,外立面上抛弃竖向线条,避免立柱对室内空间的破坏。
04
此次绿城·武汉湖畔云庐推出的4号楼,两种172平米户型,内部细节略有不同,多了一种选择。
这两种172平米户型,是汉口大平层里的断层式跃迁级户型,四房产品,四开间朝南;窗墙比较大,室内采光更好;玄关处,配置超大的收纳储存空间。大到儿童车、行李箱,小到水杯、钥匙扣、鞋子、围巾都能在“800库”妥善收纳;
超大的主卧套房,其中包括L型衣帽间、梳妆台、淋浴间、浴缸等;超长超宽的大阳台;室内超薄剪力墙,增大了套内的使用空间。
其中一套是大横厅的中间户,另一套是大边厅的边户。一层楼,两梯两户。每户独享独立电梯厅,尊享私密归家体验。两家之间,有一个大玻璃窗的公共走道,适合孩子跳绳打卡,或家人远眺休憩。
王倩第一次走进中间户,看到大横厅,就走不动了。再到主卧套房,看了一圈,就准备买下来。这才是她梦想中的大房子。
上周末,她又拉着闺蜜一起看172的实景样板间,准备两家在同一层各买一套做邻居。
除了有好产品,还能获得地段与品牌上的“跃级”改善。
在汉口核心,毗邻46.8公顷的梦泽湖公园。项目一侧是辅仁小学,一路之隔。
这里更有绿城与绿城服务,双好品牌。前不久,上海一个绿城的老项目,一只流浪猫掉入会所大堂的柱子里。如果砸开石材柱子,会所的门面很难修复。情急之下,业主联系上绿城创始人宋卫平。
宋总回复,“尽力救助这只猫”。最后,物业切割石材,拯救了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整整用了40多分钟,因为质量实在扎实。这个故事,足见绿城的品质和绿城的服务理念。
[后记]
很多武汉中产家庭,为改善生活环境发愁。
或为了孩子读书,或为了换一个好物业,或住一个有档次的小区。
改善客户,是武汉楼市中最尴尬的一群人。他们手里有钱,也有房票,更有换房需求。
但他们不能像刚需那样只看总价,也不能看豪宅买家那样一掷千金。他们既要有品质的小区,又要有好的户型与好的装修。
这样的“夹心客户”,绿城最懂。
在汉口,建议看看“云庐”,再谋改善。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