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批“丁克”已临近退休,膝下无后的他们,晚年是否顺心?

2022-08-29     正卫说生活

原标题:中国第1批“丁克”已临近退休,膝下无后的他们,晚年是否顺心?

引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必每个中国人对孟子这句振聋发聩的话都耳熟能详。没错,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因为小农经济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是否有后代是十分看重的。这份看重不仅是因为伦理的维持,更是生存的需要,所以,每个家族都希望自己家族的香火能开枝散叶,以便子孙满堂,有儿防老,在老年后尽享天伦之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渐渐不再重视这些传统的观念。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有足够美好的生活,有没有孩子并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再生育,这样的人也被称之为“丁克族”。那么到了现在,最早一批的丁克族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没有后代的他们,究竟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01

对“丁克族”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有这样的势头。当时主流的观念里,人们的生育意愿也还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国家甚至出面运用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人口进行了科学与精确的调节。这个时候,主流的观念因为国家的政策便产生了动摇,很多一直认为,生育是生而为人的义务的人都开始反思起来,多生多育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同时,因为一时间没有遏制的出生狂潮,导致中国的人口暴涨;而彼时的中国经济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资源也相对匮乏,这便导致了庞大人口之间相互进行残酷的竞争。孩子们之间攀比成绩,大人们之间进行企业竞争,试图打垮对方。

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终于有人认为这一切的元凶都来源于暴增的人口。多生多育只会徒增痛苦,父母也好,孩子也罢,人越多,也只是受的苦越多;既然如此,那么不生也罢。因此,“丁克族”也正是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以一生都不生育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02

这种观念受到了当时舆论的强烈批判。因为这种思潮完全在违背中国人遵守了几千年的伦理纲常;每个人都是如此过来的,结果到了你们这一代,居然要把它给毁掉,谁能忍受呢?因此,“丁克族”也被认为是极其没有责任心的代表。有人扬言,丁克的不生不育将迟早让社会后继无人,而毁了这个国家。

不过,丁克们选择了这条必然千夫所指的道路,自然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根据调查显示,许多丁克对于子孙满堂的未来毫无期待与向往,他们注重着个人的自由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对于恪守多生多育伦理的人,他们也是不屑一顾的。

老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丁克一族着重于个人自由带来的幸福,那么,他们的自由真的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吗?一些人就这个问题对一些丁克族进行了采访。也许会得到的大部分答案都是他们活得潇洒惬意,并将带着这份惬意进棺材;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许多丁克族承认了对子女所带来的情感需求的满足。

03

老王与杨姐就是这么一对叛逆味十足的丁克夫妻,他们俩在年轻时都是工薪阶层。因为对自己当前生活的满意,以及对拥有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因此,二人完全没有想要孩子的打算。然而,在二人都退休,步入养老年岁后,老王因为身体原因突发脑溢血。在这个最需要年轻力量来支撑的时刻,照顾着家庭与生活的重担却只能完全由杨姐一个人撑着。繁重的辛劳让杨姐虽然身体没有大碍,但是,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二人的生活也摇摇欲坠,让人感到岌岌可危。

老王与杨姐的案例是典型的。事实上,在退休的丁克族中,已经有不少人袒露了自己后悔当初决定的意思。

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或许就数尔冬升。作为一个著名的香港导演,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时直言,他绝对不会要孩子,一定要将丁克进行到底。然而,在他六十岁高龄时,他还是生育了一个女儿,并且也坦言,女儿带给了自己很多曾经想不到的快乐。

结语

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当下,或许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家庭存在的意义,而把它当成一种生来便是用于束缚自己的枷锁。但在事实上,家庭是人类的必需品,因为人归根结底是情感动物,仅仅依靠物质满足,人永远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对于丁克,也许我们应该用求同存异的目光去看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亦是一种负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0ee73e47ce32523d02c07b93017a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