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消失的老行当

2019-07-03   泰州小叟

箍桶,指用箍将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为所需形状和确保接缝严实。箍桶匠的担子与其他手艺人的担子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就是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盖一半是固定,另一半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开启,它的作用一是桶内用来放置各类工具,二是当作凳子使用,干活时就坐在上面。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锯子以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工具,如外圆刨、板凳刨、削刀、刮刨、脚刨、内圆刨、斜凿等等。

在木匠手艺中有"方凿"和"圆凿"之分。学"圆凿"的擅长制作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过去由于塑料工业不发达,家庭卫生设施比较简陋,老百姓家中上列用品都是依靠学"圆凿"的木匠来做。因此,大约在八十年代以前,经常看到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为百姓们制作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

制作木桶起源很早,但具体时间已经无从考究。古时候,人们洗脸、洗澡都钟爱木桶,木桶凭借着自身坚固耐用、工艺精制、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寻常百姓家中必备的家居用品。

完整的箍桶制作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步骤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制作茶盘这样的小件,一般的箍桶匠需要半天左右时间,而脚桶、浴桶这样的大件,需要更久。在制作要求上,成品器具表面必须平整、木料光滑紧实,这才算得上基本合格。

过去,使用什么样的桶箍可以从中反映出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平。桶箍分成三六九等,最好的是铜箍,铁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

各种木桶材料都是采用杉木,民间也称之为"和木",这种木材呈白色,质轻,有香味,是制作房梁和器具的上好材料。大凡准备做桶的百姓家,早早的就备好了木料和桶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点是铁箍,最好的是铜箍。使用什么样的桶箍也反映出这个人家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里有姑娘要出嫁,再穷也要打制几付好铜箍。

箍桶匠最忙的季节要算夏天到来之前,因为夏天每天要用澡桶洗澡,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把闲置在家多时的澡桶拿出来修理一番,实在不能用的要新打一个,遇到有板烂掉的要换上新的,漏得很厉害的要请桶匠把箍紧一紧,最后再用桐油油上几遍,夏天洗澡的问题就算解决了。总之到了这个时候,箍桶的不愁找不到活,有时走到一个庄子上,能连续干上十天八天。箍一个澡桶除吃住由东家解决之外,还可以有2到3块钱的工钱,有时还会碰到用大米、菜油抵作工钱的,这一点箍桶匠们的机制还是灵活的,不一定苛求现金交易。最让箍桶匠高兴的是到那些为女儿出嫁准备嫁妆的人家干活,因为在南方,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女儿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两样东西,马桶和脚桶,考究一点的人家脚桶还要做成高脚的,做这类活不仅材料好、招待好,就连工钱也高些,要多少人家就给多少,再说上一两句吉利话,东家高兴还能多加几文。

然而,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的澡桶、马桶、脚桶等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塑料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渐渐取代了木桶,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渐清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家庭卫生间的革命,抽水式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体浴房等等卫生洁具的出现,加之林林总总的桑拿洗浴中心使得马桶、脚桶、澡桶等用品,不管是木料的还是塑料的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民俗博物馆。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