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种出菜,摆摊卖
一
2000年初,为了配合“可持续食物项目”开展,在学生、厨师和家长的呼吁下,耶鲁大学破例将校园北侧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命名为“耶鲁农场”。
耶鲁农场不大,只有1英亩。为了体验多种种植模式,农场被分割为多个小块,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现代化方式种植。西红柿、土豆、南瓜,日常食用的蔬菜种植在大棚。最北端的土地以小型森林模式种植,里面有野柿子、草药和黑莓。
虽然叫农场,耶鲁大学的目不仅仅体现在农事方面,还包括有机、厨艺和商业,看起来,耶鲁农场更像一个食育基地。除此之外,农场也很注重人为关怀,大力提倡尊重自然和原住民生活习性。
耶鲁农场向学生和教职工开放,种植者需提交申请,经过审核并同意后,土地移交至申请人名下,期限是一年,期满后交给下一个申请人。别以为农场是自家后院,任性起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想种了就让地荒在那里。耶鲁农场对种植者的要求可谓全方位、立体式。
首先,种植者要按照区域进行种植,蔬菜地决不能用来种小麦,玉米地也不能种草莓。其次,种植者必须保证作物的健康成长,该播种时不能误了节气,该浇水的时候不能偷懒,该上肥料时不能怕臭。因为是有机农产品,作物生长期间绝对不能使用化肥,杀虫剂也不能随便喷洒。一旦出现病虫害,应优先选用诱捕、人工等方式。当然,如果病虫害严重,必须采取化学方式,则应选用低毒或无毒生物制剂。另外,种植者还要遵守其他规则,比如不在大风环境下喷洒药剂,不能影响相邻区域作物的正常生长,抛弃剩余杀虫剂时应先咨询当地环保机构。
不撒化肥,不打农药,植物以纯天然方式生长,耶鲁农场因此吸引了周围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的光顾。因为这个缘故,种植者还要增加一项本领,人工赶走入侵者。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老鼠、松鼠和飞雀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萝卜的根茎,玉米的籽粒,甜甜的黑莓会“惨遭毒手”。虽然农场很关注作物产量,但种植者不能采取化学方式,只能用声音吓跑,或用竹竿赶走它们。
二
调研一年,计划一年,人员培训一年,耶鲁农场前期准备工作扎实而有序。 2003年夏季,农场第一批蔬菜喜获丰收。出产的西红柿、辣椒和茄子被分成两份,一份送进学校食堂,供全校师生食用。新鲜的蔬菜上还挂着晶莹的露水,厨师们大显身手,以最健康的烹饪方式做出最美味的佳肴。除此之外,可持续食物实验室还和食堂联手举办各种厨艺大赛,将研究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最终为人体健康而努力。
另一份蔬菜由学生运往附近农贸市场,根据市场行情予以出售,同时调研蔬菜价格的变化规律。由于是有机食品,且出自耶鲁大学学生之手,蔬菜一上市便被市民抢购一空。这一结果,极大鼓励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所得资金当然不能他用,要作为农业研究经费投入下一个主题的研究之中。
批萨由学生们现做现烤,面团上的新鲜南瓜和鼠尾草来自耶鲁农场,甜玉米则来自熟人的农场。
作为可持续食物项目,环保、有机和可持续是耶鲁农场的研究重点。农场肥料大都来自学校食堂和宿舍,不能食用的菜叶,吃剩的饭菜收集起来,倒在土堆中厌氧发酵,堆肥后成为有机肥料返回土地,为作物提供养分,实现可循环种植。环保、健康、循环,当这些元素融入食物后,耶鲁人变得“不能自拔”,有机食物之风风靡整个校园。受此影响,耶鲁大学食堂由部分供应有机食物发展为全面供应,受益者是全校数千名师生。
三
很多年前,耶鲁大学所在地为昆尼帕印第安人所有。为了将原住民的农作物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农场定期向原住民征集老种子。通过尝试性种植,一些种子得以延续。老种子承载着原住民的生命和希望,蕴含着原住民的记忆和泪水。每当接过用布包裹的种子,倾听其中所蕴藏的故事时,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由播种到长出第一片叶子,再到成熟、结果,种植者会对老种子生长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拍照、记录。当作物收获时,同学们会挑选一些优质种子送进“线上种子博物馆”,以实物、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公众讲述老种子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绘图:Mother Earth News
秋天的一个下午,农场邀请原住民斯蒂芬爷爷前来检验“三姐妹”种植效果,这是原住民长期实践得出的种植经验。
“三姐妹”是指南瓜、豆角和玉米,将三种作物种植在同一块土地,豆角可以固氮,以此提升土壤肥性。南瓜藤在地里攀爬,肥大的叶片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
高高的玉米秆可以用来做豆角架。三种作物和平相处,互惠互利,如同三姐妹一般。种植者严格按照斯蒂芬的指导进行种植,到了秋季,橘红色的“水牛溪”南瓜皮厚瓤面,“琉璃石”玉米五彩斑斓,红粒豆角翠绿肥厚。
斯蒂芬爷爷高度赞扬”三姐妹”的长势,还摸着皮球大的南瓜激动地说:“耶鲁没有忘记昆尼帕印第安人。”
玉米也是老品种,左起:粗壮齐整的“皮特森蓝”,五彩斑斓的“琉璃石”,和源自墨西哥的“瓦哈坎绿酒窝”。
四
除了本校学生参与外,耶鲁农场还主动承担起向全社会推广可持续食物的责任。以可持续食物为主题,农场通过演讲、电影、工作坊和田野调查等形式,向学生和公众传达可持续食物概念,从而改变人们的饮食和消费习惯。
“种子到沙拉”活动由学生会组织,邀请公立和私立小学学生前来参观。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一粒白色的种子变为一颗植株,植株开出黄色花朵,再结出滚圆的西红柿,最后变为美味沙拉的全过程。“体验收获”由高年级学生组织,目的是让低年级学生亲身体验收获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不易,以此教育学生珍惜食物,尊重农业劳动者。
周五是农场开放日,无论是耶鲁师生还是普通公众,都可以来此参加义务劳动。同学、朋友、家人、情侣、夫妻,大家结伴而来。在农场管理者的统一调配下,有人为萝卜拔草,有人为西红柿捉虫,有人为南瓜浇水。戴上手套,78岁的布朗先生剪下沉甸甸的麦穗,布朗太太挎着竹篮紧随其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夕阳西下,农场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
农场种植的小麦
农场一角搭建有一个简易茅草棚,四个柱子悬挂着一簇一簇的紫苏,一阵清风吹过,风干的紫苏左右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
长条木桌上,熟透的黑莓盛放在翠绿的南瓜叶上,洋甘菊插在饮料瓶中。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分工明确,有人和面,有人清洗蔬菜,有人摆果盘。
做披萨的面粉来自农场去年产的小麦,西红柿和胡萝卜刚刚从农场采摘而来。一阵麦香飘来,热腾腾的披萨出炉,撒上一把随手采摘的鼠尾草,炭炉披萨的颜值和味道简直爆棚。
夜幕降临,耶鲁农场传来讨论声、歌唱声、音乐声,以及众人开心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