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兰迪。
席勒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如今,社会最缺的不是文化教育,而是审美教育。文盲已越来越少,然而美盲却越来越多。在这个时代,没有审美,似乎是一个灵魂的缺陷。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相对落后和贫瘠的环境,越是偏爱亮丽繁复的花纹色彩。反之,越是先进和富庶的环境,越青睐简洁淡雅的图案颜色。
细究也不难解释,相对匮乏的资源条件下,缺少的是“丰富”,因此总想要更多,因为能让人有“拥有感”。而随着生活的富裕和发达,拥有的已经足够,所以更需要克制,随之开始追求极简。对待生活和态度,也从“我要更多”变成“这样就好”。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莫兰迪的艺术。他的优雅、克制、简约、禁欲,凭借由内而外散发的静谧高雅,早已席卷了审美与设计的所有领域,被赋予了最高阶的生活和审美品位。真可谓是,流水的时尚风,铁打的莫兰迪。
本期就让这个终身未婚的男人,教会我们何为高级审美?与此同时,来解读为什么这个终生远离“时尚潮流”的人,却创造出备受当代追捧的“时尚潮流”?
乔治 • 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
1890年诞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
1964年逝世于意大利博洛尼亚
74年的人生,从未离开过故土
大半生与三位单身的妹妹生活
乔治 • 莫兰迪,始终孤身一人
卧室即画室,日出日落很平淡
只有静默的风景与单调的瓶罐
好比修行的日课,执着而重复
这几乎成为他终生的行为艺术
终其一生
他始终对静物保持着忠诚的凝视
因为越是简单、平淡无奇的事物
就越能从环境多余的诠释中解放
静观莫兰迪笔下的静物
会莫名生发出某种近似宗教般的体验
灰调色块淡淡涂抹在石灰底的墙上
失去了原本饱和色的强烈和浓重
彼此温柔和谐优雅的和谐共处
给人如水般温柔的
精神慰藉
01
颜色的高级
欣赏莫兰迪的绘画,首先会被其色调吸引。每个色块都隔离了颜料原本的光泽,蒙上一层略显灰暗的中间色调,削弱了饱和色原本的锋芒和尖锐。
然而,这些孤立看来都毫无生气的颜色,经他的巧妙摆弄,不但不脏不闷,反而熠熠生辉,显得高雅精致,浑然天成。
艳丽的色彩带有本能的吸引力,而低饱和度的色彩传递出的情绪很少,具有与生俱来的距离感:意味着不需要哗众取宠,依然具有致命的魅力。这种选择的深层含义,是更有底蕴、更高级的自信。
同时,降低的色彩饱和度,实质也削减了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力,舒缓和平衡产生含蓄的深远感,意味着观看的情绪和节奏,交给你自己。
相似的“灰色调”表达,很像文艺复兴早期大师的画作,如乔托、马萨乔等。当时受绘画材料的限制需要石灰打底,同时受气候环境、以及时光流逝的影响,最终呈现的画面都蒙上一层灰灰的色泽。
马萨乔《纳税银》
莫兰迪深受这种色调感染,将各种成色温润的浅灰色,连同其中蕴含的静气和圣洁之感,一同纳入创作之中,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独创性的色调。
这种色泽涂抹的静物,有种由布面漫延至整个空间的温暖,仿佛从质朴灰色器物的内部,朦胧地弥散出珍珠般的诗意光芒。
正因为“莫兰迪色系”配色饱和度都很低,所以,即使是红+绿、蓝+黄这种撞色组合,也只是显得轻柔明快,完全没有高饱和度撞色的那种激烈的刺激感。
“莫兰迪色系”启发了时尚的风潮
在这些低饱和度的色彩随意搭配
都能自然呈现温柔而优雅的质感
“莫兰迪色系”有其深层内涵:莫兰迪色系的衣服,能凸显人本身的气质而非衣物。莫兰迪风格的家居装饰:能让环境宁静,衬托出空间自身的气场和格局。
因此时装、美食、包装设计、室内装潢,都弥漫着一阵温暖与高冷兼备、清新与柔美并存的莫兰迪风。
02
选题的高级
莫兰迪一生1264张画作,除去极少的风景画,几乎都是“瓶瓶罐罐”的静物。
艺术史上静物画家很多,比如卡拉瓦乔、威廉卡尔夫等。绚烂夺目的物件充斥其中:玻璃杯、绸缎、金属和贝壳,竭尽全力的抢夺着视觉焦点。
莫兰迪笔下的静物却只有一种
有限而简单的杯盘瓶罐
蒙着一层浅灰的调子
安静的与世无争
每笔都朴素的
令人心动
莫兰迪认为:“越是简单和平凡无奇的物件,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呈现出最本质的灵魂”。
他赋予一个水瓶整个画面,一种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用一生践行始终。把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物,上升到遗世独立的层面,散发出无法付诸语言的谨慎物欲。
莫兰迪选题的高级,就在于别人都在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在做减法。
当其它静物作品,都乐于展示那些异于平凡的璀璨夺目之时,莫兰迪意识到: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艺术不一定是奢华的,低调的东西也有它的感染力。用前所未有的专注,赋予最普通之物,最高级的灵魂,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温暖呈现。
如同《小王子》里的玫瑰花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所付出的时光
使得这朵玫瑰,如此与众不同
这种外表朴素,但追求质感的趋势在时尚设计界也开始风靡,曾经华丽的奢饰品开始渐趋简洁,试图传递一种真实拙稚的感觉。
例如有些高奢品牌,也会用顶级材质设计类似老布鞋般,简洁淳朴到极致的单品。
曾经奢华标配的高端定制箱包
新一季画风也开始起了变化
摒弃多余的设计和辨识度
索性一个朴实的大Tote
低调到极致的简单
不仅是时装和配饰,家居单品也一样,会特意用上等陶呈现这种朴素的做旧效果。回归纯净和本质,发掘至简中的至美,呈现出不菲价格与低调外观的差异,赋予了“高级感”以全新定义。
03
表达方式的高级
那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的烽火燃遍整个欧亚,艺术潮流更是风起云涌。从立体主义到印象派,风格形式喧嚣灿烂,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寻独特的表达方式。
莫兰迪早期也非常想找到某种“独特语言”,在经过无数的模仿、兴奋、茫然和探寻后,彻悟:这些都不是我想表达的。
莫兰迪认为:“可见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是由形态、色彩、空间和光线决定的,要用图像去表达支撑世界的那些感觉,几乎是徒劳无功的。归根到底,那是与物体没有关联的间接感知而已”。
对于莫兰迪而言:“所谓的真实,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真实”。
他试图通过纯粹形式的图像,摸索世间万物背后的成因与道理,借助反复排列的单纯器物,回归视觉感知的纯粹世界。
因此笔下的静物,没有复杂构图和绚烂色彩的干扰。大片灰的色调,就这样静静空着,漫延出淡淡的从容、沉稳和含蓄,有种力量相互制约所达到的完美平衡,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
既不单调,也不张扬,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清丽脱俗。
莫兰迪
尝试捕捉事物最深刻的标识
建立起一个现实物体的幻影
形色的纯粹与逻辑的规整性
巧妙地构成泰然自若的境界
凑近看会发现刻意虚化
的边缘和平面化的明暗
仿佛伴随着轻微的叹息
以最低调和优雅的姿态
传递最深刻的真实含义
因此在莫兰迪之前的静物,尽管刻意追求线条与形状的真实,却都没有莫兰迪式强烈的空间和意境的存在感,尽管他们色彩淡雅,模糊而扭曲。
简单到了极致,喧哗化为寂静
柔和的光线漫溢着静止的空间
清晰却不刺眼,温煦不带火气
黄油般淡淡地涂抹在物件各处
时光仿佛融化在静物无声戏中
就连宫廷剧《延禧攻略》也出了莫兰迪色系,用令人舒适的低饱和度色调来平衡视觉。让整个剧中的服装、配饰和场景看起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高级感。
在视觉领域,莫兰迪赋予模糊的形象,以变化的可能。在知觉领域,又让形式间保持着严谨的数学联系,同时游移着闪烁不定的情绪。正是在这种严格性与情绪的融铸中产生了想象与诗意。
画作中尽量隐藏的“形而下”的笔触,主旨不在改造或重塑景观,而是挤兑出平凡事物中“形而上”的精神,那种几乎没有任何细节感的永恒定律。
04
知行合一的高级
莫兰迪生活在一个喧嚣而热烈的时代。艺术家都兴奋的奔向艺术之都巴黎,他却决定留在家乡博洛尼亚,度过此后的漫长一生。
即使意大利如此浪漫而多情,别人花样的尽享人生之时,莫兰迪又选择了孤身一人,与一屋子的瓶瓶罐罐,相守终生。
对莫兰迪而言,最大的选择不是生活在哪里,而是能否找到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并愿意遵从内心而度过一生,无论外界和环境如何变化。
当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别处时
我们才能开始慢慢找到自己
莫兰迪用淡泊的一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做到“朴素”二字,活得很淡泊,这样的人都会是一种可贵的纯粹。很超脱,很高级。
因此,观看莫兰迪的画作,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治愈的片刻,一种适合默想的沉静空间。那是因为赋予他们生命的人,有一颗平静而超脱的灵魂。
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
在时间的往复中流溢出最温暖的真诚
从而刻画出对事物的认知和感觉中
最为“形而上”的部分
因为生命本身也如同织物
在随时消散的编结过程中
无数的织线被联结在一起
在持续重复更新和消耗中
才塑造出此刻留驻的真实
莫兰迪作品中传达出的美感,不仅是视觉上的简单和宁静,同时也是精神上的。
当一个人
希望去抓取这个世界的本质
而非仅仅流于表面的现象时
那回归莫兰迪艺术是必要的
莫兰迪的艺术之所以高级,是因为表达方式乃至整个人生状态,都符合时代追求的“高级感”—— 藏而不露、化繁为简,带着淡淡疏离感的含蓄、克制、矜持以及平和。
平淡色彩背后的永恒魅力,就在那种高深莫测的、神秘的、人性的,“看似在场又不在场”的东西。
“极简”
往往意味着留白背后
试图表达的更多
而“克制”
则代表着表面之下
隐藏着更深层的欲望
愿你历经时光世事的浸润洗礼
也如莫兰迪和他笔下静物一般
面对那纷繁而复杂的外在世界
始终保有一份恬静超脱的心境
和一颗由内而外,发光的灵魂
没有审美,也就失去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