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刻画出真实可信的主席形象,更道出革命胜利的原因

2019-09-21   轨道电影

一直很期待黄建新导演的《决胜时刻》上映,作为献礼祖国七十周年的一部作品,如何展现出一个不同于自己十年前执导的《建国大业》故事,并且告诉观众中国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这是非常能体现导演功力的,而在基于历史现状的情况下,如何把真情实感融入到影片中,又是观众特别关心的一点,这决定着这部影片的质量和票房。



前面三部关于国家建设的影片都是多少票房呢?《建国大业》4.3亿元,《建党伟业》4.12亿元,《建军大业》4.03亿元,目前来看,《决胜时刻》三天也无法达到一亿元的票房成绩,但作为一部讲述祖国建国的影片,却拥有鲜明的独特内核:强大的人物塑造能力。



可以看到,《决胜时刻》兼顾了故事讲述和细节描述这两个方面,也是目前获得不错口碑的重要保证,电影开头的纪录片风格有很强的代入感,它在观众娓娓道来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下子打破了第四堵墙,营造出真情实感的叙述氛围,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真实的主席是什么样子的?

主席的才气世人皆知,可是那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对于绝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很少有机会能亲睹主席的风采,这部影片是一次绝佳的体验,让我们了解到这位平易近人的人民主席。



从进入北京的第一个镜头,唐国强老师饰演的主席虽然没有讲湖南话,但“亲民”的形象已然确立,他没有丝毫的领导架子,对每一位身边的同志都给予了充分的关照,尽管没有讲述和陈有富的历史渊源,但一句“山不转水转”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他们的“故交”,更感慨主席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



影片通过三个例子来为我们展开描述了印象中的主席。

1、对警卫队长陈有富爱情的撮合

黄景瑜从《红海行动》开始就一直保持着钢铁直男的银幕形象,作为主席身边的人,他更是一根筋,两次约会孟凡都因工作而耽误,主席虽然不说,但是心如明镜,看似他在严厉地批评陈有富,其实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



“你怎么眼睛一直盯着我,你快长我身上得了”,正是陈有富的这份责任感让他对这份爱情有些忽视,主席亲自为他写情诗,教导他要抓紧时机把握爱情,主席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人,而是具有强大共情能力的朋友,这种形象的转化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他的距离。



2、与女儿讷讷捕麻雀的经历

因为繁忙的工作,主席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亲人,陪女儿讷讷捉麻雀的故事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他关心子女,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教导女儿“逐步诱导”捕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党也是从迂回战转为正面对抗,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女儿虽小,但是主席却告诫他不能打鸟,这样会伤害到他们,表现出主席的宅心仁厚,同时也强化了讷讷与警卫员田二桥的感情线,为后续的故事转折尽心铺垫。



对于儿子的爱情和工作,主席也表现出了善解人意的姿态,过去不让结婚是因为年龄小,而现在“我举双手赞成,我还想抱孙子呢”,还调侃儿子“工农兵都占全了”,可以看出,主席也是一个很爱笑的人,只是长期的工作压力让他缺少了这份心情。



3、对基层老百姓的关注

这里以主席看望梅兰芳为主线,梅先生是京剧表演大师,也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人士,在抗战期间曾多次拒绝为敌人表演,因此主席去看望梅先生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致敬,而是对爱国情怀的充分肯定,他还能在《霸王别姬》戏剧中有所领悟,其实讲的就是革命必胜的客观规律,霸王再强也需得民心,否则只能成为历史中匆匆一瞥的悲剧人物。



而看戏之后的路边吃饭更加亲民,对于小吃摊主的询问就是对民生的切实关注,物价的飞速增长其实和通货膨胀密切相关,而这又与当时执政党的大肆敛财,发放货币紧密相关,如果长期高居庙堂是难以听到这些信息的,正是与人民的不断交流,才能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主席在摊主询问姓名时报出了“李德胜”的名字,其实这是主席在延安时就用过的称呼,当时根据战争需要,主席成立了一个司令部,每个人都起一个代号,防止泄密。于是总理起了“革命必定成功”的胡必成,任弼时作为司令叫做史林,陆定一是政委使用了谐音郑位,而主席则成为“我们必定德胜”的李德胜,不仅诙谐幽默还耐人寻味。



二、党为什么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革命是惨痛的,是无数人用鲜血换得革命的胜利,影片在柔情中贯穿着壮烈的氛围,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党不屈的意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分清主要矛盾、坚持民主专政

从不起眼的小党逐渐成为执政党,历经了长时间的检验和意志的考验,主席始终坚定不移的强调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就是一致对外,这时可以求同存异,与执政党共同抗敌,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应以人民疾苦为重,为此,他在影片中多次强调,要避免让人民遭罪,减少战争的可能,所以总理“舌战群儒”,不停地据理力争,希望双方和谈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的就是和平解放全中国。



另一方面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专政,人民应该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孙文先生的墓碑前沉重的三鞠躬代表了对孙先生意志的传承,而随后的开国大典上,提到的“用了二十八年把三座大山搬倒,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正是对民主政权重要性的认识,这才使党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并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2、从上到下领导带头,上行下效

任弼时是主席最亲密的战友,从1927年就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之后的二十多年一直勤勤恳恳,他的工作态度就是“轻伤不下火线”,就像剧中人物说的“怎么劝都不听”,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国家建设上,对于这样的同志,主席时刻挂念,安排他尽快到苏联进行治疗,可是他仍然无怨无悔地工作。他就是党领导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鲜活案例。



警卫队长陈有富作为中层干部,始终严于律己,自己时刻强调组织纪律性,训斥田二桥放走特务遭到主席拦阻,不能拿主席的情诗让主席耐心开导,他的双眼除了放在领导身上,更多的放在特务身上,所以他一次次地耽误爱情,他将一腔热血就用于本职工作中,而这样的干部不计其数,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



而警卫员田二桥则是基层人民的代表,他在主席的批准下衣锦还乡,可是仍然心系革命,愿意为祖国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这份纯真的感情,让我们对于这样一位基层工作者心生敬意,更让迎风飘扬的红旗插遍祖国各地,也让其牺牲更有意义。



3、执政党政权的土崩瓦解

影片用对立的场景来展现了两党的不同,中正虽然退位,但时时刻刻掌控着如提线木偶般的李宗仁,先是把贵重物品进行转移,打算移师台湾,并且不断争取英美两国的支持,妄图划江而治。



一个连孙中山妻子宋庆龄都想铲除的人还有什么颜面执掌南京政府?中正多疑的性格在与毛人凤的电话中展现出来“毛人凤,你果然是人中龙凤啊”,由此而见他对身边人的态度,如果不是因为无人可用,很有可能毛人凤也会成为那枚牺牲的弃子。



另一方面,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执政党在上海大肆屠杀爱国人士,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并且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准备在开国大典上用轰炸机进行最后的抵抗,但影片仍然对执政者的形象进行了真实的还原,那就是放弃了轰炸,没有因历史原因而刻意扭曲。



还有一点其实在《建国大业》中提到,但是影片没有深入展示,那就是执政党的腐败问题,上面提到的物价飞涨正是其疯狂敛财的明证,归根到底都是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中,失去了人民信任的执政党只能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影片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配乐和画面,当展现主席时,画面都是整洁明亮的,并且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没有将时局的紧张与焦虑展现出来,这种方式其实是“取巧”观众的,完全为观众的情绪负责,优美婉转的音乐郎朗入口,与执政党焦躁不安的画面构成形成反差,并且音乐也更加紧凑与不安,这让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氛围。




在渡江战役时,虽然战况惨烈,但配乐让观众没有丝毫的丧失信心,反而激情澎湃地坚信革命必胜,这就是氛围营造的力量,黄建新导演的功力可见一般,尤其是任弼时用尽心理演奏的提琴曲,成为感染观众情绪的最强音。



同时,对于张治中的刻画非常到位,他不仅为祖国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是一位胸怀宽广的爱国将军,因此当时留守北京算是党对其一生的充分肯定,是党的宽容给了他重生的机会,将家人接到北京扫除了他心理上的障碍,之后他也真正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



《决胜时刻》这样一部有温度的作品得益于主创团队的齐心协力,整个创作时间7个月(剧本4个月,拍摄3个月),编剧何冀平就曾坦言:因为无法采访到亲历者,所以只能依靠历史资料,寄希望于人物塑造上。正是因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让这样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毫无枯燥乏味质感,避免了《建国大业》那般明星走马观花地出场,默默无闻地离去,切实地让一个个历史人物走入了观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