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
“婚后,你们家谁管钱?”
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四年。
在他们家,一直是两个人各自管钱。
家里的开销,一向是用她的工资来付。
这四年里,她不知道老公拿多少工资,有多少存款。
而老公为这个家庭唯一的支付,仅仅是买了一辆车。
看似是为家庭添置的,但实际使用人还是他自己,对她、对孩子用处都不大。
所以,她就想着把丈夫的存款要过来。
“这个家是两个人的,凭什么一直就我一个人出钱!”
她多次提出希望自己来管钱,但老公就是不同意。
为此,两人僵持到现在。
成了实实在在摆在妻子面前的婚姻难题。
她未必多缺丈夫手上这笔钱,但:
一是不甘。
不甘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全部,而丈夫却可以置身事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二是忧虑。
她不知道丈夫有多少钱,自然也不知道对方把钱花到哪里去。
对对方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
十点君相信,这可能也是许多家庭里,双方都想要管钱的原因。
因为管钱,就意味着能自由支配对方手中的金钱,也能清楚了解这些钱财的去向。
但很多时候:
不管钱者,有苦难言;
而管钱者,也未必幸福。
曾经看到一个爸爸对女儿说的话:
“女人结婚,一定要管钱。
如果不管钱,意味着你们俩结婚很可能就是AA制生活。
这样的日子不如不过!”
身为过来人的爸爸,自觉看透了男人的本性,列举了男人管家的种种“暗病”:
赌博、给主播刷礼物、借贷背债、花天酒地……
当然,这些话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但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男女,如果不能管钱,就意味着在这个家庭里失去了话语权。
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把“钱”与“爱”等同。
所以,才会有人调侃:
老公/老婆有多好,看钱给多少。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视频,一些男男女女在炫耀自己对家庭有多大的影响力:
对方什么时候主动提出上交工资;
对方一个月能领多少生活费;
对方在被管的情况下,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每到这个时候,评论里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人晒出丈夫一结婚就上交工资卡;
有人说丈夫刚买的婚房,加了自己的名字;
有人说一个月给丈夫两千块钱生活费,请他吃个汉堡,对方都会感恩戴德。
当然,也不乏一些男方的言论:
“我老婆说全国都是老婆管钱,每天发100块钱吃饭,你们不是这样吗?”
“我老婆不管钱,女人管什么钱,把孩子就行了!”
同时,也有婆婆站出来“恨铁不成钢”:
“如果我儿子以后结婚过这样的日子,吃个饭都要向老婆打申请,低声下气,我宁愿他一辈子不结婚!”
“这过的是什么窝囊日子?”
“如果儿媳妇持家有道、心疼丈夫,上交财权也不算什么。但倘若她自己花钱大手大脚,给家人花钱却斤斤计较。那真是又丢脸,又憋屈!”
以上所有的言论,各有各的立场。
仔细看过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掌握了家里的“财政大权”后,夫妻关系还是平等的吗?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案例:
其实,妻子能不能管钱,只是表面。
本质是,在丈夫看来,妻子唯一的价值,只是带带孩子。
这是对对方极度的不尊重。
更可怕的是,一旦丈夫以财务作为抓手,对于家庭的控制力一步步加大之后。
妻子的努力和付出,他就再也不会放在眼里了。
他关注的,只是自己身为一家之主,说一不二的话语权。
一家之“主”,做的是谁的主?
是对方的主。
可见,“财政大权”落入谁手,很多时候,不是基于谁更擅长处理财务,谁能做出对家庭更有利的财务分配。
而是演化成了一种权利的角逐。
一旦其中一方掉入一家之主的“权力迷恋”中,就会一步步摧毁婚姻最重要的:
尊重与信任。
涂磊曾经说过:
“婚姻中的财政大权就像一把尚方宝剑,象征着地位的高与低。”
拿到家庭的财政大权,处于高位;
拿不到的人,就会落于低位。
低位的人无论赚到了多少钱,都要交给对方分配;
最后自己能留多少钱,全由对方做主。
这也就是每个人都想管家的原因:
处于“高位”,可以不受欺负,不用经历低位所受的各种限制。
因为兜里没钱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准备重返职场。
在此之前,她当了六年的家庭主妇。
聊起这件事,她再三告诫我:
“女人绝对不要当家庭主妇,你永远不知道掌心向上的日子有多难过!”
她当全职主妇这几年,丈夫管家。
她每个月从丈夫手里拿三千块,购买一家老小所需的全部生活用品。
但丈夫很讲“兄弟情义”,总是背着她把钱借给自己的哥哥、朋友,总数高达十几万。
可收回来的,却寥寥无几。
她,毫无干涉的权利。
每次一提出质疑,丈夫就会嚷嚷着:
“那是我哥,我借他钱管你什么事!”
“现在是我当家,我赚钱!”
回忆起那段日子,她只觉得憋屈:
“我就像个保姆,还拿不到一分钱。”
而自己过得好不好,全靠看对方人品行不行。
如果对方懂得体恤伴侣处境,能听取伴侣建议,日子还能顺顺利利过下去;
而倘若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便只会让伴侣吃尽苦头。
因为“经济上的上下位”,会逐渐转变成感情上的上下位。
身处上位的人,会不自觉漠视下位的付出,而不断强调自己的价值;
身处下位的人,则渐渐习惯了事事服从、不断迁就、不断付出。
朋友便提到了一个细节:
倘若两人发生争吵,丈夫总会提出让她算清楚每一笔开支。
他要知道这些钱花哪去了,是不是她私下扣留了。
为了自证清白,哪怕两个人闹得再凶,她都不得不把过往每一笔账单翻出来,和对方对个清楚。
“那一刻,我觉得就算自己本来是占理的,也没了理。
那是一种绝对的心态压制。
再加上,长时间的“努力不被看见”,很容易导致处于“下位”的人产生自卑、无安全感的心态。
此时,若要改变这样的心态,不是强行进行身份转变。
争当亲密关系中的“上位”。
而是要试着摆正彼此的位置,去寻求动态平衡。
不只看到自己的付出,还要看到对方对于婚姻做出的贡献。
去明确一个事实:
这个家不是一个人当家做主的。
而是要两个人为了彼此的未来,共同奔赴。
话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要说了:
管家哪有那么好?明明也很辛苦的!
的确,有句老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当家管账的人要负责什么?
小到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大到教育投入、房贷车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要精打细算,一块钱掰成八瓣花。
也要为未来提前预留好足够的金钱保障,以满足孩子将来的生活开支、夫妻双方的养老。
这样一笔笔账算下来,可能专业的财务也受不了。
为了避免这些繁复的家庭经济账,“AA制婚姻”应运而生了:
各自的钱各自管,为自己花钱,花多少自己承担。
但其实,婚姻中哪能分的这么清楚。
一旦有了孩子,一旦涉及双方长辈的养老、看病支出。
金钱上的黑白分明,反而容易让彼此心存芥蒂。
比如双方一味在金钱上较劲,只能一样多,不能“我多你少”;
比如双方藏私,把存款变成私房钱,隐瞒收入。
所以到头来,婚姻里还是要面临这个终极问题:
这个家,到底谁来管?
在十点君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谁不愿意管钱,谁更擅长理财。
它更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出最好的安排。
一、婚后金钱明算账
夫妻不能耻于谈钱,要大大方方谈钱。
每一笔账,不是谁的中饱私囊,而是为这个家庭建设添的一砖一瓦。
所以不仅要谈钱,更要精于算钱。
把家庭共同收入摆在明面上,规划好每一笔钱的去向。
二、存大钱,留小钱
这一点,也是允许“私房钱”的存在。
这并不代表是支持隐瞒收入,而是支持在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家庭开支的前提下。
各自留存一小部分的钱,作为自己的“零花钱”。
这笔钱可以是用于日常开销,也可以是给对方的节日惊喜礼物。
三、共同账户共同支配
伊能静曾经提到自己公公婆婆的家庭金钱观:
在家里有一个抽屉,放了两个人所有的收入。
不管谁赚钱,都会把钱放进抽屉里。
要花钱,也直接从这个抽屉中取钱。
这个抽屉就是他们的“共同账户”。
共同赚钱存钱,共同承担彼此的付出。
这是强调,夫妻双方是一个家的整体。
不分你我,不分谁多谁少。
最后,十点君也想厘清一个基本原则:
夫妻管钱,是小钱不计较,大钱双方心里有数。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
“婚姻如果不能落在穿衣、吃饭、数钱这样的小事上,是不能长久的。”
恋爱,可以只谈论感情上的风花雪月;
而婚姻,必须落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考量。
因为婚姻,就是互相“供养”。
感情是养分,物质基础也是养分。
一段婚姻要讲究感情上的和睦,也要考虑金钱观的一致。
对于家庭存款,彼此坦诚相待;
对于金钱支出,都有清晰规划。
同时,钱上算得清了,感情上也要心中清明。
一个家庭,需要时常完成心理上的位置互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照顾彼此感受。
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拥有的东西不同,对彼此的要求也不同。
当目的不一致时,便容易发生矛盾。
而解决矛盾,就需要换位思考,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看清各自的优劣势,体察对方,从而解决问题。
谈钱,最终其实还是谈感情。
用感情开创未来,让金钱为未来铺路。
点个【在看】,愿每个家庭都能大方谈钱。
你们家里是谁管钱?管得好不好?是否会影响夫妻感情?又是怎么应对的?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们家的管钱方法吧。
作者 | 微微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