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主旋律,对中国文化不负责?贾樟柯真敢说

2022-07-08   8分电影

原标题:只做主旋律,对中国文化不负责?贾樟柯真敢说

4年了。

贾樟柯已经整整有四年没有故事长片新作上映。

自1998年真正的处女作《小武》登陆柏林以来,上一次时隔超过3年时间没有新作,还是在2008年到2013年间。

这5年间他做了许多事,2010年创办“添翼计划”助力新导演,还拍了两部纪录片。当制片人,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王宝强主演的《Hello,树先生》

而在2018年《江湖儿女》之后,他同样是为中国电影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年《又见奈良》等独立电影,都是他以制片人的身份在推动。

他在影坛的影响力一直都在,不来也不去。

今年他和宁浩主演的一部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让他又重新回归影迷视线。他也接受了媒体的专访,聊到了这部短片,也聊到了中国电影整个行业。

一句“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就让不少影迷直呼——“真敢说”。

贾樟柯的说法赢得了多数网友的支持。

他并不是说主旋律电影不好,而是在呼吁中国市场应该要有一个多元化竞争的环境。

这其实也是中国市场自高速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了。

只不过占据市场主导的,从喜剧和奇幻,变成了主旋律大片罢了。

除了影片类型,贾樟柯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档期

这似乎是伴随着主旋律崛起才出现的,观众和国产大片都扎堆到春节档、国庆档这种节日大档期,而其余时间的票房和上座率往往很容易变得惨淡。尤其是疫情时代以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越来越难引进,且越来越不好卖的大环境下,问题更加凸显。

贾樟柯说,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娱乐消费,这是不正常的。

贾樟柯也不只是提出问题,还深入探讨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他的看法是很专业的。

为什么大家都疯狂拍主旋律电影?

因为这类电影确定性高。

从立项,开拍,上映,整个过程可以很顺利,不需要担心中途又拿不到放映许可,又要修改剪辑。

电影工业是很讲究时间规划的。像体系极为成熟的好莱坞,档期都是早早定下,拍摄时间,宣传周期,都是可控的,就算票房亏本,也不至于白干。

但我们的一些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作品,就很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要等很久才能上映。别说青年导演,和他们的这些片子了,以前就连大导演冯小刚的《天下无贼》《1942》,都是费了不少功夫才顺利上映。

贾樟柯说的是什么问题,大家也心知肚明。

这种环境就影响了投资方的选择。

你要拍主旋律,不仅有市场,而且不用担心上映周期,可能第一年投资进去,第二年就能拿到回款;

但要投一部特立独行的艺术片?可能等了三五年,片子都还在修改,投出去的钱有可能一根毛都回不来。

那么,一些有想法的青年导演,就得不到机会。

乃至是一些有点想法的独立制片公司,都很难能够拍出成品来。

就连贾樟柯自己,在访谈最后被问到,流传已久的新作《在清朝》最新情况怎么样,他给出了十分悲观的回答。

原来他现在连计划都没有。

因为他不愿意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拍电影。

他宁愿不拍,毕竟也已经拍了十几部了。

可能这一次,贾樟柯的粉丝要等他的新作,可能不只是要等5年而已了。

作为一位电影人,他能做的,也只有这样呼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新导演。

所以他表示,他其实可以不说什么这是对中国文化不负责任,但没有人提出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其实也不一定说非要大环境立即得到改变不可,这是电影人和观众都无法该改变的。

与其逆着洪流等死,不如自行探索出解决方式。

就比如给中小电影打开网络市场,贾樟柯就说,他有进军流媒体的打算。

对于想要坚持风格,不想要跟风的“逆行者”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并死守理想。

也许路走多了,原本没有路,最后也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