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2024 IEEE未来技术峰会主题演讲:AI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4-07-20   中国绿发会

2024年7月1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周晋峰博士应邀出席于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2024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未来技术峰会(IEEE FTS 2024),并以“AI for Biodiversity Needs Biodiversity in AI First”为主题发表演讲。

周晋峰博士指出,人工智能在发展和应用中,应特别注意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构建相关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数据集时,应确保去芜存真,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正确理念、方法、案例等。早在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首份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全球性协议——《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就全面采纳了绿会关于加入“生物多样性”有关表述、引入生物多样性和气候领域专家参与起草该建议的特设专家组等相关建议。

周晋峰博士回顾了曾经起诉过度包装企业被判败诉、推动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举步维艰等工作经历,强调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中的,因而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大众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和模式未必便是正确的。他还列举了如今部分地区鼓励候鸟投喂导致候鸟滞留和食物链错乱、建设生态公园反而毁坏低斑蜻栖息地、大熊猫等物种保育不注重栖息地恢复而过度依赖人工圈养、因追求经济效益饲养意大利蜂替代中华蜂而导致生态功能错位、滩涂清理互花米草导致遗鸥栖息地破坏、运用工业文明手段在非适宜地区硬种红树林、硬化河道堤岸导致崖沙燕无处筑巢、泥滩河滩种树破坏本土物种和候鸟停歇地等错误做法,其中很多甚至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获准开展的,往往是被正面评价和报道的。

上述这些看似“科学”实则错误做法的共同点在于只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好看”、高效率、高产量,而不尊重大自然的“多样性”与“不同”。因此,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中,应避免类似数据资料造成的污染。人类现在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运行和保护规律的认识还很不足,应警惕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反过来加速工业文明对人类唯一栖息地的摧残过程。只有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的正确理念纳入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栖息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会议资料显示:IEEE 未来科技峰会(IEEE FTS)于2016年创立于美国硅谷,并在美洲、欧洲等每年举办一届(疫情期间为线上),已成为一个集全球杰出科学家、学术研究人员、行业领导者等关于未来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等议题的交流平台。2024年也是IEEE FTS首次在中国举办这一旗舰级峰会。同时,2024 IEEE未来技术峰会将同IEEE CISOSE2024主场峰会(IEE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and Service-Oriented Systems Engineering)、第十五届IEEE联合云计算国际会议(IEEE JCC 2024)、第十八届IEEE关于面向服务的系统工程国际会议(IEEE SOSE 2024)、第十届IEEE大数据计算服务和机器学习应用国际会议(IEEE BigDataService 2024)、第十二届IEEE智能移动计算国际会议(IEEE IMC 2024)、第六届IEEE分布式应用和基础设施国际会议(IEEE DAPPS 2024)、第六届IEEE人工智能测试国际会议(IEEE AI TEST 2024),第一届IEEE面向青年研究人员的未来智能技术国际研讨会(The 1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tur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for Young Researchers, IEEE FITYR 2024)、第一届IEEE人工智能系统工业标准和质量保证国际工作研讨会(2024 IEEE 2024 AI Standards Workshop)等协同举办。

(以上内容为根据工作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定。信息仅供参考)

文 | Richard

|Linda

排版| angel

长按识别,支持募捐

【重建人与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