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上海人吃粽子有讲究!这家沪上老字号的肉粽王天天排队

2020-06-18     上海热线侬好上海

原标题:注意!上海人吃粽子有讲究!这家沪上老字号的肉粽王天天排队

导语: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满心欢!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每年端午节一到,作为传统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粽子,自然又成了上海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口味五花八门,包扎形式上也各有风格。一般而言, 市面上能见到的粽子,主要以三角粽和枕头粽为主

所谓的 枕头粽,也曾被金庸在武侠小说里提及,源自湖州, 其最大的特点是枕头似的外形。这种形状的枕头粽,优势在于可以包入更多的馅料,可以做到吃的时候每口都能咬到馅料,但对包裹的手艺要求也更高。

枕头粽

至于 三角粽,就是老底子阿拉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包的普通传统粽子,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浦东群众在纪念屈原的活动中,发现枕头粽在河水里容易被鱼啄开,就发明了三角粽,因鱼嘴碰到角就疼得不敢偷吃粽子了。于是,三角粽就此传承至今,它被称为浦东乡土粽。

三角粽

而口味方面,从鲜肉粽、蛋黄肉粽,到赤豆粽、豆沙粽,再到白米粽、碱水粽……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甜和咸两派,一般而言,南方人喜欢吃肉香味的咸粽子不喜甜;而北方人则正好相反,有些人甚至于根本不知道肉粽的销魂存在。

在上海,每每到了吃粽子的时节,除了家里自己包, 沪上的各大老字号都会根据自家的特色,推出几款王炸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而这次,热线君也来到了一家南京路上的沪上老字号, 想带大家探究的,就是那些关于上海人吃粽子,包粽子的故事!

上海人包粽子有历史:家家户户用面盆

小编小时候生活在老弄堂里,印象中,老底子80、90年代的上海,遇到端午节吃粽子,基本都是自己家里头包的。每每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 拿出面盆在弄堂里包粽子。由于当时用的都是 新鲜的箬壳,所以还会飘散出一阵阵粽子的清香,粽叶香也格外诱人!

新鲜的箬壳

听姆妈讲,老底子了了弄堂里包粽子,还是要分给左邻右舍的,所以才 会用到面盆,因为一包就是几十只,不同的口味的粽子还要用不同颜色的线来区分

当然,邻里间也是有来有往的,如此一来,不但能吃到形态各异不同味道的粽子,邻里关系也会在粽子飘香的季节里得到很好的发展。

记忆中里,大肉粽飘香,白米粽蘸糖……一到端午前后的那几天,弄堂里的所有邻里街坊就会突然就变得活跃起来,唠唠嗑、话话家常、送送粽子,一派其乐融融……

但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弄堂也开始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于是,弄堂文化也慢慢从上海人的视野中淡出……

口味各异的粽子

不过,小编来到南京路探访的那天,却惊喜地在这家老字号门口看到了 小时候弄堂里用面盆包粽子的那一幕!

只见店门口也摆起了摊位,几大只硕大的面盆,分别装着糯米、大肉和粽叶,由两位点心师傅现场演示起了包粽子的过程,还引来不少市民围观。

大师露天摆摊

市民围观

师傅们先是熟练用两片粽叶熬成漏斗状,中间加上一勺腌制好的糯米,随后在当中塞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加上一点糯米盖上,用粽叶裹好,十指翻飞下外面一道一道捆上线,再麻利地打上一个结,一个个个头饱满的枕头粽子就瞬间包好了。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也让现场不少围观群众啧啧称奇!

师傅包粽子

行云流水般熟练

剪粽叶

包粽子

至于浸在酱油里的糯米和猪肉,更是反着油光蹭亮蹭亮的,这也让小编不禁联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包的粽子美味!!

一面盆的大肉

一面盆的糯米

上海人吃粽子有偏好:坚挺咸党占大半!

在上海,关于粽子的口味,"花头经"也是比较透的,没有馅,清一色糯米的就是 白米粽;糯米用碱水泡过一晚颜色有点微黄的那叫 碱水粽;糯米与赤豆混作一团的叫 赤豆粽;包入了红枣泥的是 枣泥粽;包入豆沙馅的叫 豆沙粽/洗沙粽;还有最最经典的,就是包了精肉+五花肉的 大肉粽和再加入咸蛋黄的 蛋黄肉粽

不过,粽子的内容再多,都少不了外面裹着的粽叶,不然,那就不是粽子,而只是一摊有馅的饭团了。

那么,上海人最爱的粽子口味究竟是什么呢? 在街头采访中,小编发现,其实关于粽子,身处南方的上海人大多都是好"咸"的。

虽然也有不少表示咸甜皆宜,但一说更偏爱的口味以及会购买的品种, 上海人普遍都会斩钉截铁的回答:肉粽!

传统的大肉粽

高汤肉粽

肉粽还会演变出一大波神奇好吃的口味,比如咸蛋黄肉粽、腐乳肉粽、咖喱肉粽……

" 上海人嘛,都爱吃大肉粽,咸蛋黄肉粽也蛮受欢迎的。"一些市民对上海热线小编如是说。

蛋黄肉粽

腐乳肉粽

而这一点也在上海售卖粽子的各大老字号里得到了印证。 不管是大肉粽、蛋黄肉粽,还是牛肉粽,其精髓都离不开一个字——肉!

包粽子一般采用的是五花肉

说到肉粽,老字号新雅的大厨黄任康是特别有话语权的。因为他所创新的大肉粽还不只是个肉粽,更是个肉粽的升级版,也就是之前在门口看到的, 包入了整整四大块肉,粽体280g+足足半斤重,活生生地将大肉粽的分量和品质都提上了一个台阶!

包入了4大块肉的粽子王

上海人对肉粽特别有情怀!

" 上海人喜欢吃肉粽,早在70年代的时候,每到端午节,上海滩家家户户拿着面盆出来包粽子包的大多都是肉粽,这就足见了上海人对肉粽的那份情怀。"黄大厨表示,其实任何的一种味道都掺杂了记忆,每份记忆也都与感情有关,渗入了感情的味道都可以勾起人们的温情,粽子也一样。粽子好吃首先就要做到这一点。在他看来,食物是有感情温度的,这也是美食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糯米和肉

大厨包肉粽

上海人对肉粽接受度最高!

"早些年我们也尝试过一些创新口味,比如鲍鱼叉烧粽,但后来发现市场上的那些新奇口味,比如海鲜、榴莲等,大多都是奔着网红而去, 有的口味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都不如经典的肉粽来的接受度高。"

大厨黄任康

黄大厨还对小编透露,很多东西包在粽子里,口味很多都不会如预期那般好,所以衡量再三才会决定继续把精力放在肉粽上,继续做出一个"升级版肉粽"的典范出来!

上海人包肉粽有讲究:肉和酱油都重要

即便肉粽在上海的受欢迎程度最高, 但要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肯定,选料和腌制环节仍旧是至关重要的。小编从黄大厨处了解到,如 果要将肉粽的品质做精,想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选料和用料上都丝毫不能马虎!

"每个粽子的 黑毛猪肉用量是100克左右,单个粽子的总量差不多有280-300克。"黄大厨告诉小编,今年特别选用了来自伊比利亚的黑毛猪,令粽子的肉质更加细腻油润,肉香袭人,基本口口都能吃到肉,这样也能让 粽子在口感和质地上都比普通肉粽上一个台阶。

每个都会称分量

粽子王

划重点!!!所以,一个肉粽要好吃,可以选择1/3都是肉的配比,"口口都能吃到肉"的秘诀你学到了吗?

"黑毛猪大肉粽"粽体非常油润

特大肉粽口口有肉,还回归了小时候的米道

此外,为了让粽子体现浓香绵软口感及润滑软糯的嚼劲, 在糯米的选择上也要费功夫。黄大厨表示, 需要选择柔韧性好、香气四溢、经过数小时的洗腌蒸煮,口感不软烂的糯米,如此一来,在吸收了粽香和满满的肉香后,就有鲜咸甜的本帮滋味,入口食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黄大厨还强调,关于腌制用的酱油,不同牌子的酱油与糯米与猪肉的契合度也是不一样的,大肉粽的出品要色香味俱全,剥开粽叶首先就要颜色均匀,不合适的酱油将会导致粽子的糯米深浅不匀,也衬托不出肉本味的鲜香。自己研发的时候是研究了很多种 酱油,经过了反反复复调试的

精选的糯米和酱油契合度完美

"不过,如果是 自己家里包粽子,就只要选择牌子好一点的五花肉就可以了,把肉切好放在碗内,加适量的酱油和佐料拌一拌,腌个1个多小时,就可以了。"黄任康说。

油润的五花肉

上海人爱粽子排行榜:蛋黄、豆沙也经典

除了销量冠军大肉粽,让上海人欲罢不能的还有咸蛋黄肉粽,也就是在鲜肉粽里再添入咸蛋黄。对于此,小编也可以很负责任的说, 上海人对咸蛋肉粽的爱,绝对也是渗透到了骨子里的。

在新雅,升级版大肉粽也有咸蛋黄的版本。在原有四块大肉的黑毛猪大肉粽的基础上,再添入两枚咸蛋黄!也就是 整整四块肉+两只咸蛋黄蛋黄的沙质口感和黑毛猪肉的喷香劲道完美融合,堪称一绝!

双黄黑毛猪特大肉粽

不过,虽然大多数上海人对于吃粽子这件事都是咸党,但不得不说,好吃的甜粽同样也让人无法抗拒,尤其对老一辈上海人来说,甜粽也是完全不能割舍的美味。

以最最最传统的豆沙粽/洗沙粽而言, 粽体晶莹透白,好的豆沙馅入口即化,甜而不腻。

新雅的豆沙粽掰开只见沙,用料十足

枣泥粽

并且,甜粽在新雅,也有升级版——乌米细沙!

据黄大厨介绍,在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 端午吃乌米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的,所以,为了迎合上海人吃豆沙粽的习惯,特别引进了江浙地带的特色——乌米。其特点就是糯米粒乌黑到闪现光泽,颗颗劲道,粒粒喷香,黏糯不烂。

而之所以选择主推这样的甜粽,也是为了迎合上海的海纳百川,同时也希望将经典的口味再度升级。

随着端午的临近,来老字号排队买粽子的人也开始络绎不绝!

老字号门口上海人排队买粽子

排队现场

不少市民也对上海热线小编表示,现在很少自己做粽子了。但每到端午节,粽子还是必须要吃的。而之所以选择老字号,主要还是因为对其口味和品质的认可。

排队现场

排队现场

除了28元一个的黑毛猪特大肉粽和32元一个的咸蛋黄黑毛猪特大肉粽,新雅的传统粽子, 如鲜肉粽、豆沙粽、鲜肉蛋黄粽、红豆蜜枣粽、碱水粽等,价格普遍都在6-11元不等。

价目表

其实,最近几年,上海老字号在节令食品的创新上可圈可点。但关于粽子那点事,大家却都在前几年尝试了大胆创新后,又在这几年选择继续回归传统,许多记忆里的味道也在时光轮转间也都又回来了。

一方面,上海人钟情于老字号是因为相信货真价实,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这也是人类回归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也许,只有让传统美食回归生活,才能完美俘获上海人的胃,散发出一种历久弥香的韵味。作为一个上海人,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d_6yHIBfGB4SiUwDa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