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 数字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4-10-11     文汇报

作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融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文明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当社会发展到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数字文明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术界通常认为包括数字技术文明、数字精神文明和数字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数字文明建设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现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建设优秀的数字文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和富于创新的绿色网络环境是数字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关键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前提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元主体参与,政治、经济、法律、技术、语言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文明互动、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落实网络主体责任和加强社会监督。

以制度建设规范和推进数字文明。2021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数字文明建设内涵、要求做了全面部署,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为数字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规范与保障。浙江可以在总结既有数字文明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相应的促进数字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或实施细则,将以往有效的实践理论化,将成功的经验规则化。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精神文明融合。浙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数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禹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唐诗文化和宋韵文化等扎实厚重,现当代的红色文化、世界遗产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等生机勃发,通过发展网络新质生产力,将这些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与数字化传播,唤醒沉睡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影视、动画、综艺等网络文化产品,浙江已有很好的基础。

要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在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人工智能AI技术有突破瓶颈的趋势。在AI领域占据先行地位,是当下要着力的重点。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提炼出具有浙江特色的文明精神,如浙学自强不息、卧薪尝胆、崇义养利、和合兼容、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等,丰富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内涵,并与网络新质生产力结合,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

着力提升网络主体的文明修养。网络主体文明修养的提升,是建设数字文明的关键所在。政府机构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主流媒体要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广大网民尤其是大V等,要遵纪守法,自省自律,文明上网,守护精神家园。

当下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一是要关注网络原生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与实际困难。年轻人网络技术娴熟,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得多姿多彩,但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也要面对现实世界的矛盾或冲突。对于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年轻人,要充分重视其烦恼,妥善引导其情绪,更要为他们的才华提供充分发挥的平台。如何使年轻人成为数字文明建设新的有生力量,应该是浙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做探索的重要内容。二是关注低龄网络主体文明修养的培育。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中未成年人数达1.93亿,毫无疑问,这部分网络主体是未来数字文明建设最中坚的力量。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数字文明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作者:

文:王建华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d9d0b4a4b22d7ac7e5c2cc886ed4f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