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中国版《奥本海默》,被官方力荐,百万网友跪求重映: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2023-10-16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原标题:9.4分!中国版《奥本海默》,被官方力荐,百万网友跪求重映: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24年前,发生过一个乌龙事件:

有部国产电影在拍摄期间,由于效果太过逼真,给美国方面“吓坏”了。

直接增加了五六颗卫星,监测电影拍摄区域的动静。

24年后,同一题材的美国电影上映。

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9亿美元,位列年度第三。

有的朋友或许猜到了。

这部美国电影正是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热度和口碑至今仍居高不下。

而另一部则是国产老片——

《横空出世》

同样是关于原子弹的研发和制作。

在宏大的背景下,前者是聚焦于个人命运,后者则是围绕于集体荣誉。

诚然,论制作水平、论镜头语言,《横空出世》算不上精致,也称不上巧妙。

质朴的镜头下,只有——真心、真意。

如此就不奇怪,电影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4,超过了 98% 的剧情片。

毕竟任何的技巧和法则,都抵不过触达人心的真实。

仔细留心的话,你会发现,二者间的差异,仿佛又带有某一时代的特殊刻印。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人民生活,电影犹如某种精神的隐喻。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相比于金钱、相比于技术,更有力量的是什么?

同样的问题,放诸当下,是否依然成立?

答案在电影里,也在观众的心里。

01

横空出世

1958年,抗美援朝结束。

志愿军分批回国的途中,有支10余万人的部队突然神秘消失了。

与此同时,北京,会议室。

被临时调回国的志愿军将军冯石,紧急接受了中央委派的神秘任务。

两件不同的事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搞原子弹。

区区四个字,却又谈何容易。

谁来搞、怎么搞…每项环节、每个步骤通通是问题。

请苏联老大哥帮忙?人家未必真心。

比如,选址。

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将靶场定在敦煌。

但,这成吗?

且不提敦煌有莫高窟,关键是敦煌地方太小。

试验量只能在2万吨左右,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远远不及苏联的。

换句话说,原子弹就算造出来了,其威力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这一点,苏联专家不清楚吗?

不,他们心知肚明,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苏联有氢弹能保护中国,就完全足够了

言外之意,不用多言。

当场,冯石沉下脸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果不其然。

1959年,苏联中断协议,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和设备。

当年,苏联总统赫鲁晓夫曾断言,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而事实上,5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没错,电影的片名也正是:横空出世。

这几个字举重若轻,沉甸甸的分量所背负的是数十万人的牺牲和奉献。

进度回到原点后,海归博士陆光达临危受命。

同一时间,两个地点,齐头并进。

北京郊外,陆光达带领科学家小组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

新疆罗布泊,冯石则率领战士们拼着性命在“死亡之海”重新选址。

直到汇合的那一天。

“死亡之海”名副其实,茫茫戈壁,寸草不生

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偏偏我们的战士和科学家们却在罗布泊扎根了数十年,与天斗、与地斗。

5、6月份是狂风卷地,所到之处帐篷全被掀翻,车玻璃和油漆被飞石打掉;

7、8月份是酷暑难耐,哪怕是躲在帐篷里,也犹如蒸笼一般,没几天就要脱一层皮。

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大家却始终只喝盐碱水,连一口淡水都不敢喝。

原因无他,盐碱水不符合施工标准,只有淡水才行。

于是,冯石将一半卡车改成水车,每天不间断地去几百公里外的生活区拉淡水。

且全部用于施工的需求,大家日常用的依旧是又苦又涩的盐碱水。

5年里,有的人病倒了,有的人未婚妻跑了,还有的人长眠于戈壁滩下,到死都没有回过家。

他们有过后悔?有过逃跑的念头吗?

不敢擅自猜测,且说一个场景:

志愿军战士乘坐列车穿过了大半个中国,一路向西。

等待他们的不是热烈的庆功会、不是熟悉的家人,而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战士们无声地沿着戈壁滩缓缓前行。

只有一则口令在队伍里传递:往后传,不准问干什么,不准问到哪里去。

队伍宛延看不到头,但没有一个人掉队,也没有一个人再回过头。

02

隐姓埋名

为什么要造原子弹?

电影借冯石将军之口做出了回答:

“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的腰杆子就挺不直。”

冯石,是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人。

在朝鲜战场上,他亲眼见过战友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挣扎着、喊叫着…

还有受伤的战友,没处躲、没处藏…

他也抓获过美军俘虏,一个小小的下士,却叫嚣着要扔个原子弹叫我们知道厉害。

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不只有一次。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大概会以为美国当年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然而,2014年,美媒公布过一份解密的美军档案。

在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计划里,我们会明白,原来一切并不是玩笑。

从东北重工业基地到东南沿海,至少有870枚核弹瞄准了我国117座城市。

其中“275”的代号,指代的正是当时中国的人口。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这不是空话。

巧合的是,电影拍摄期间,正好发生了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消息传到现场,群情激愤大家都窝着火,仿佛“报仇”般把劲儿使出来。

从而,成就了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

让你就想对他大喊一声,NO,去你妈的!

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戏外的人攒着股劲,戏里的人同样憋着口气。

撤走前夜,苏联专家曾坚称:“这一块你们用计算机算也要算两年,没有意义。

他口中的关键步骤,美国人用了6年,英国人用了5年,苏联人用了8年。

中国人却仅用了1年,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

原因是他们高估了技术的神奇,却低估了人的力量。

没有计算机,中国人用的是最普通的算盘、计算尺、计算器…

从白昼到黑夜,从严寒到酷暑,一遍又一遍地演算,用过的稿纸能铺满整个罗布泊。

美国、苏联能造原子弹,是凭他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有最顶尖的科学家。

而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人又从哪里来?

答案是:从世界各地来

现实里,陆光达的原型人物,是邓稼先。

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钱三强、程开甲…

他们放弃了优渥的待遇、扬名国际的机会,选择了回国隐姓埋名,奉献自己的一切。

邓稼先,在未传出爆炸声时,为了防止原子弹继续泄露甚至引发爆炸

穿上防辐射服就去寻找核心部件,导致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全身大面积渗血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始终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

郭永怀,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为了回归祖国,他不顾美国的阻拦,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

可惜,某次赶回北京的途中,不幸遭遇了飞机失事。

最后时刻,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誓死护住了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公文包。

王淦昌,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轰动了整个世界。

眼看与诺贝尔奖近在咫尺时,接受了国家的号召,果断放弃了自己的研究。

从此,他更名为“王京”,隐姓埋名在燕山脚下。

电影结尾,冯石替陆光达惋惜。

假如他留在了美国,现在可能就有诺贝尔奖的提名。

陆光达沉默了一下,便坚定地答道:“我答应过,我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

他的答案,正是这些“隐姓埋名者”一辈子的缩影。

一生所求唯“我愿以身许国”这六个字。

03

精神何在

在导演陈国星的采访里,他说道:

“那个特殊的年代,一穷二白。一个拖拉机都生产不出的国家,却造出了最尖端的原子弹,他们靠什么?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精神’。”

中国原子弹绝不是哪一个人能造出来的,它是一个集体精神的产物。

而电影没有提到的故事里。

有探勘队的队员,常年在野外风餐露宿,只为找到制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不管山坳还是山坡,不管是荆棘还是草地,哪怕是地势陡峭、无法落脚的地方,也必须想办法上去。

衣服被刮破、脚底磨起泡都是小事,有时候甚至会有被野兽袭击的生命危险。

8个月跑遍了整个中国,才在广西找到第一块铀矿石。

而过程中,有十几名队员牺牲在了勘探路上。

有车间工人,由于设备落后,只能“土法”熬制炸药。

用军队帐篷代替炸药工房、用开水炉代替锅炉房、用牛皮纸加工模具…

但炸药加热会出有毒的蒸汽,不出十几分钟,人就会头晕脑胀,整个嘴里都泛着苦。

即便如此,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仍加班加点地工作。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

如果说中国拍不出《奥本海默》,那么同样的国外也拍不出《横空出世》。

他们不会明白,当年被引爆的原子弹到底意味什么?

它不只是一个物质的原子弹,也是一颗精神的原子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而这份精神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基因中,绵延不绝

如同“基建狂魔”的名号,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方能明白其中承载的意义究竟有多么深。

是在冰天雪地里,逆行抢修,在高压电线上进行除冰作业的电网工人;

是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冒死修建,造成了不可逆的心肺损伤的铁路工人;

他们是在崇尚英雄的时代里,甘做“无名者”的人,也是最平凡的普通人。

正如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人的力量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比任何科学都强大。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