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07|种榆书院、魁星楼咋建起来的?聚成发烧锅功不可没!

2023-06-10     每日汉字

原标题:中国酒文化07|种榆书院、魁星楼咋建起来的?聚成发烧锅功不可没!

一门五进士

话说于居安父子初到榆树太平川,因家境贫寒,其子于龙川未能读书,终日深受劳作其苦。生活稍有安定,于龙川决心让儿子读书求学。

于龙川有三子,长子于凌奎、次子于凌云、三子于凌辰。龙川三子尚幼,即教育其读书上进,至晚年又嘱其长子凌奎奋发图强,来保证两个弟弟攻读学业。

长子于凌奎,颇具乃父理念,“出室耒耜,入操筹算”,勤于农事,家到小康,尽心供其两个弟弟读书。据说两兄弟进京赶考时,年逾花甲的长兄于凌奎亲自驾车相送,待金榜题名回乡时, 又出迎50余里,至今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东大桥迎接。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凌云、凌辰兄弟同登乡榜,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凌辰赴京殿试,高中二甲进士。

于氏门中,凌奎有七子,长子于若霖、次子于观霖、三子于荫霖、四子于衡霖、五子于钟霖、六子于藻霖、七子于蔚霖。其中,于荫霖考中咸丰年间己未科进士,于蘅霖考中甲戊科进士,于观霖和于钟霖同年考中,为光绪丁丑年进士,其余三个儿子也都是附贡生。值得称道的是,七子于钟霖还是翰林院学士,官至记名御史;三子于荫霖亦是翰林院编修,还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按照清朝的吏治,各省巡抚皆是二品官员,于荫霖因其卓著的政绩,被皇上破格赏赐一品顶戴花翎。于荫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民间素有“包青天”的美誉。

《清史稿》对于荫霖的评价极高,称其不畏权贵,屡次弹劾与俄罗斯议和大臣崇厚,为大清争回“天山界地数百里”江山。

于氏首位进士于凌辰,嘉庆八年(1803年)生于黑林镇太平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2岁的于凌辰考中了进士(二甲82名),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正六品)。工部负责土木兴建、器物制作、水利工程等。都水司负责水利。主事相当于现在的科员。直到1878年致仕(退休),一直在京城任官。虽然是京官,但于凌辰仍然关心家乡的事,尽其所能为家乡办事。

当时,于凌云已经考中举人,要回报家乡,修建种榆书院,给孤榆树屯的读书人提供一个读书和考取功名的场所,添置科举考试的童试场所考棚,让黑龙江的考生也到这里考试,还想修建文庙、魁星楼,用来带动孤榆树屯学童们读书的气氛。

李博炎和姜振海找到了于凌云,明确表示要带头捐款捐地,修建种榆书院、魁星楼。就这样,姜振海捐赠了190垧地、2200吊银子。那时的姜振海已经是孤榆树屯非常有名望的乡绅,他一带头,很多商人响应,大家捐地捐钱,很快筹建种榆书院、魁星楼的事情就有了眉目。

后来姜振海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相继创建了聚成发烧锅、德兴涌烧锅、功成德油坊、功成当面粉作坊、德行当客栈等老字号,成为榆树首富。

修魁星楼、建种榆书院、教授生徒,开榆树崇文重教之先河,为榆树培育了读书育人风尚,从而推进了榆树教育的发展。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榆树官府在种榆书院创立第一所小学堂榆城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建为榆树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讲习班,开始正规学校教育。庶民子女人学者渐多。至此,榆树的教育逐步由私塾、学垫、书院向官办学校发展,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目前这两个建筑已被重建,不仅恢复了历史文化古迹,也成为了当地新的人文景观。在榆树钱酒文化博物馆中,也可以看见等比例复制的微观种榆书院、魁星楼,一砖一瓦,一联一字,犹见古时之景。

不过,就在1874年,聚成发烧锅的第一代厂长姜振海、第二代传承人李博炎相继离世。随后,第二代厂长、第三代传承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都是谁呢?我们下期揭晓。

全媒体矩阵在这里哦

关注的人都说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bdcef7e2772ec5e6df56a44d790feba.html